加意 [jiā yì]
1. 特别留意;非常留心。
例加意保护。
英[with close attention;]
加意 引证解释
⒈ 注重;特别注意。
引《史记·龟策列传》:“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札子》:“臣窃度此三州之民,朝廷加意惠养,仍须官吏得人,十年之后,庶可完復。”
《红楼梦》第九八回:“于是加意调养,渐渐的好起来。”
秦牧 《鹅阵》:“在这种习俗的推动下,人们对于狮头鹅就得加意择种和饲养。”
国语词典
加意 [jiā yì]
⒈ 留心、注意。
引《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故帝有所辞答,尤加意焉。」
《红楼梦·第九八回》:「于是加意调养,渐渐的好起来。」
加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加意释义:表示特别注意:加意保护。加意经营。
- 2.
厘剔释义:⒈清理剔除;革除。 《明史·黄镐传》:“镐 有才识,敏吏事,理盐政,多所釐剔,时论称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他要是将一省的弊竇都釐剔乾净,他又从那里调剂私人呢?”⒉指甄别、辨别。清 林则徐《会札南澳镇谕令长山尾等洋外船一律呈缴烟土稿》:“查中路本係外夷通市处所,乃夷船来往所必经,良贾奸商难以分辨,是以办理之法,不得不加意釐剔。”⒊整理修订。清 程伟元《<红楼梦>序》:“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釐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復为鐫板,以公同好。”
- 3.
拜伦释义:乔治·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贵族出身。曾参加意大利烧炭党革命活动和希腊独立运动。在作品中抨击专制压迫,向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但也表现了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代表作有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 4.
朽物释义:腐朽之物。《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是有件毛病,爱少贱老,不肯一视同仁。见了后生英俊,加意奬借;若是年长老成的,视为朽物,口呼‘先辈’,甚有戏侮之意。”
- 5.
瘦马释义:⒈瘦弱的马。唐 杜甫《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骑着瘦马儿,圪登登的又上 长安 道。”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⒉买来养育以待再贩卖的童女;雏妓。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 维扬 ﹞女子多美丽…… 扬 人习以此为奇货,市贩各处童女,加意装束,教以书、算、琴、棋之属,以徼厚直,谓之‘瘦马’。”《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老亡八把这两个瘦马养着,不知作何结束。”清 张岱《陶庵梦忆·扬州瘦马》
- 6.
裁省释义:⒈裁断审察。 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下》:“臣託儒者,不便武职,猥陈此言。访之羣司,知当受虚诞之辜,唯加裁省。”明 沉鲸《双珠记·刑逼成招》:“偶见他独行身酩酊,青萍 误触伤其颈,有此实从供称,伏惟裁省。”⒉削咸,节省。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司马文正 曰:‘方今国用窘竭,非痛裁省浮费,不能復振。’”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十》:“各兵既已受田,每年至秋亦不必裁省。”《明史·张居正传》:“皇上加意撙节,於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賚、布施,裁省禁止。”
- 7.
词缀释义:汉语中指合成词里附加在词根前后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加在前面的叫前缀,如老鹰的“老”;加在后面的叫后缀,如工业化的“化”;加在两个词根中间的叫中缀,如“慌里慌张”的“里”。
- 8.
过问释义:参与其事;参加意见;表示关心:亲自过问。过问生产情况。水泥堆在外面无人过问。
- 9.
连系词释义:连接主语与谓语的一种形式,有时带着自己的某种附加意义(如英语中that looks good中的looks,he got sleepy中的got),有时不带附加意义(如that is right中的is)
- 10.
逾滥释义:亦作“踰滥”。过度;漫无限度。《南齐书·王融传》:“且王公百司,唯贤是举,高下之敬,等秩有差,不敢踰滥,岂应‘訾毁’?”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二:“唐 睿宗 景云 元年八月,以 中宗 时官爵踰滥,因依妃主墨敕,而受官者时谓斜封,禁之。”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五》:“先帝虽英断特出,独於此不甚加意,故一时之謚,不无踰滥。”
- 11.
院考释义:即院试。《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便封出二两银子来送他:‘这是我分俸些须,你拿去奉养父母。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府考、院考的时候你再来见我,我还资助你的盘费。’”《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送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本旗批首。”参见“院试”。
- 12.
驿传释义:传舍;驿站。 为我国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又为封建制度下对平民的一种徭役。清 末举办邮局后始废除。明 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邇年以来,仰荷圣慈,軫念元元,加意周卹,查驛传,减徭编,省冗员,惩贪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蒙古 始置仓廩,立驛传,命 河北 汉 民以户计出赋调,耶律楚材 主之。”
- 13.
骀背释义:⒈因年老而驼背。 唐 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雪顶之僧,指西土之未有,駘背之叟,庆东 闽 之天降。”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叶訒菴 司寇,晚年駘背,行步缓款欹侧,时人谓如‘乃’字。”⒉鲐背。年老寿高的人。唐 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於是服冕之士,戴鶡之伦,暨藩侯、邦伯、黄髮、駘背,不谋而进曰:‘陛下元默天晬,辉光日新,大矣孝熙,四极爰臻。’”宋 梅尧臣《元日》诗:“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駘背。”清 蒲松龄《拟上加意养老诏令天下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各赐粟帛等项有差群臣谢表》:“未有加恩駘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