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中学 中学的意思
zhōngxué

中学

简体中学
繁体中學
拼音zhōng xué
注音ㄓㄨㄥ ㄒㄩㄝ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ōng zhòng,(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组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组词】:暗中。房中。中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例句】: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组词】:在研究中。(5) 特指“中国”。【组词】:中式。中文。(6) 适于,合于。【组词】:中看。(1) 恰好合上。【组词】: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2) 受到,遭受。【组词】:中毒。中计。(3) 科举考试被录取。【组词】:中举。中状元。

xué,(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组词】: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例句】:学校(简称“学”或“校”)。学院。学府。中学。大学。上学。(3) 掌握的知识。【例句】: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学位。学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学。治学。学识。博学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组词】:学说。哲学。数学。小学(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基本含义

指学习的地方,也指学习的过程。

中学的意思

中学 [zhōng xué]

1. 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

普通中学。

[ middle school; ]

2. 清末指我国传统的学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an academic term for China's traditional schools; ]

中学 引证解释

⒈ 中等的学习方法。

《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⒉ 古代明堂中央一室供天子自学的处所。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太学在中央,天子所自学也…… 魏文侯 《孝经传》曰:‘太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

⒊ 从 清 末到“五四”前后对我国传统学术的称呼,别于西学而言。

张鹤龄 《文敝篇》:“若论其难易殊科,则中学乃絶难,而西学实较易。”
《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劳航芥 平日佩服他中学淹深,他也佩服 劳航芥 西文渊博。”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一二:“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

⒋ 对青少年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

赵紫阳 《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在中学教育方面,要逐步改变普通高中过多,职业中学太少的状况。”


国语词典

中学 [zhōng xué]

⒈ 清末到五四运动前后对我国传统学术的称呼。

《文明小史·第四六回》:「但是劳航芥平日佩服他中学淹深,他也佩服劳航芥西文渊博。」

⒉ 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程度在小学、大学之间,旧分初高两级,期限各三年,今初级中学已划入国民教育范畴。


中学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西学释义:清代末期中国称欧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中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修释义:集中学习某种课业:专修科(大学中附设的实施短期专业教育的班级)。
    • 2.
      两级师范学堂释义:清 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 3.
      中体西用释义: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4.
      中学生释义:在中学读书的学生。
    • 5.
      中学生守则释义:中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1981年8月正式颁布。共十条: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十、诚
    • 6.
      中招释义:中招,汉语词语,意思是是中国中原地区对中学毕业考试即高中入学考试(也即中举)的一种口语称谓。
    • 7.
      中教释义:⒈中正和平的教化。⒉中学教育的省称。⒊合乎教令。
    • 8.
      中等教育释义: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现阶段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是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等。
    • 9.
      主课释义:学习的主要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是中学的主课。
    • 10.
      会士释义:⒈由一般教徒组成的许多兄弟会会员,他们须作苦修和善行,这类兄弟会盛行于十三至十六世纪,通常以会员所穿会服命名。 ⒉一种法国大学授予一个经过严格的竞争考试及格,因而有资格被任命为国立中学的最高教学职位的教师或大学某个系科的教师。
    • 11.
      侧记释义: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记述(多用于报道文章的标题):《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侧记》。
    • 12.
      借鉴释义:跟别人的或另外的事相对照,以便从中学习或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
    • 13.
      倪焕之释义:长篇小说。叶圣陶作。1928年发表。倪焕之中学毕业后,追求所谓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在革命者帮助下到上海教书,并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悲观之中,常借酒浇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 14.
      停办释义:(事情、事业等)不再继续进行:速成中学早已停办。
    • 15.
      公学释义: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 16.
      公立学校释义:由政府开办并管理的中学或小学。
    • 17.
      农中释义:农业中学的简称。方之《岁交春》:“半个月前,他还是一个农中学生。”庄文 庄德新《一片红心耕绿野--爱园农业职中巡礼》:“爱园农中,是 淮阴市 重点职业中学之一。”
    • 18.
      刊文释义: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后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今年的考官之流,颇在讲些中学生的考卷的笑柄。其实这病源就在于瞎写。那些题目,是只要能够钞刊文,就都及格的。”
    • 19.
      初一释义:⒈第一,最先。《书·洪范》:“初一曰五行。”⒉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清 翟灏《通俗编·天文》:“京中士夫贺正,皆于初一元旦。”⒊初级中学一年级的省称。
    • 20.
      初中生释义:⒈初级中学的学生。⒉在某些私立学校中大体相当于初级中学的私立学校的学生。

中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修释义:集中学习某种课业:专修科(大学中附设的实施短期专业教育的班级)。
    • 2.
      两级师范学堂释义:清 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 3.
      中体西用释义: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4.
      中学生释义:在中学读书的学生。
    • 5.
      中学生守则释义:中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1981年8月正式颁布。共十条: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十、诚
    • 6.
      中招释义:中招,汉语词语,意思是是中国中原地区对中学毕业考试即高中入学考试(也即中举)的一种口语称谓。
    • 7.
      中教释义:⒈中正和平的教化。⒉中学教育的省称。⒊合乎教令。
    • 8.
      中等教育释义: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现阶段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是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等。
    • 9.
      主课释义:学习的主要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是中学的主课。
    • 10.
      会士释义:⒈由一般教徒组成的许多兄弟会会员,他们须作苦修和善行,这类兄弟会盛行于十三至十六世纪,通常以会员所穿会服命名。 ⒉一种法国大学授予一个经过严格的竞争考试及格,因而有资格被任命为国立中学的最高教学职位的教师或大学某个系科的教师。
    • 11.
      侧记释义: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记述(多用于报道文章的标题):《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侧记》。
    • 12.
      借鉴释义:跟别人的或另外的事相对照,以便从中学习或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
    • 13.
      倪焕之释义:长篇小说。叶圣陶作。1928年发表。倪焕之中学毕业后,追求所谓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在革命者帮助下到上海教书,并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悲观之中,常借酒浇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 14.
      停办释义:(事情、事业等)不再继续进行:速成中学早已停办。
    • 15.
      公学释义: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 16.
      公立学校释义:由政府开办并管理的中学或小学。
    • 17.
      农中释义:农业中学的简称。方之《岁交春》:“半个月前,他还是一个农中学生。”庄文 庄德新《一片红心耕绿野--爱园农业职中巡礼》:“爱园农中,是 淮阴市 重点职业中学之一。”
    • 18.
      刊文释义: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后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今年的考官之流,颇在讲些中学生的考卷的笑柄。其实这病源就在于瞎写。那些题目,是只要能够钞刊文,就都及格的。”
    • 19.
      初一释义:⒈第一,最先。《书·洪范》:“初一曰五行。”⒉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清 翟灏《通俗编·天文》:“京中士夫贺正,皆于初一元旦。”⒊初级中学一年级的省称。
    • 20.
      初中生释义:⒈初级中学的学生。⒉在某些私立学校中大体相当于初级中学的私立学校的学生。

中学造句

1.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2.解放前,他在中学教书,对校长一贯奉辞伐罪,但最后还是被解聘了。

3.形而中学的方法是从两极到中介,执两用中。

4.在升学考试中,我儿子独占鳌头,以最高分考入了全市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

5.他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却想考上重点中学,真是痴心妄想。

6.升入了中学并不等于已登堂入室了,我们还必须更加努力学习。

7.我们中学生自觉自愿地拿出父母给的零用钱支援灾区。

8.当了三十多年中学校长,门生故吏的确不少。可他并不去利用这些关系,仍然安于淡泊的生活。

9.当他得知被重点中学录取时,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一扫而空。

10.学校已三令五申,中学生在校期间不许谈恋爱。

11.这个电视剧向人们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12.中学时代的老同学,早已星离雨散,各奔前程了。

13.中学毕业后,同学们都各奔前程了,再聚在一起真不容易。

14.中学生早恋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15.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新时期中学生的喜怒哀乐,很有教育意义。

16.妈妈对小林没有考上重点中学感到大失所望。

17.几个中学生和社会青年因一点矛盾而吵闹起来,最后双方大打出手,致使几个人受了伤。

18.她考上了中学,总算如愿以偿了。

19.她废寝忘食地复习功课,惟恐考不上一所好的中学

20.郭公庄中学女子篮球队异军突起,战胜了去年紫禁杯获得者光明女子篮球队,被誉为南郊黑马。

中学(zhongxu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中学是什么意思 中学读音 怎么读 中学,拼音是zhōng xué,中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中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