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 [xiāo guān]
1.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 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 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5. 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萧关 引证解释
⒈ 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引《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⒉ 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⒊ 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⒋ 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萧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民释义:⒈贤人;笃义之民。 《书·多方》:“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蔡沉 集传:“义民,贤者也。”⒉谓起义抗暴之民。清 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道光 二十一年夏,粤东 义民创洋人于 萧关 三元里。”⒊邪曲之人。《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义与俄同,衺也。言 夏 先王谋勉用大顺之德,然后居贤人於官而任之,则三宅皆无倾衺之民也。”⒋见“义士”。⒌旧称某些被歧视为贱族的民户。孙中山《民国大总统通令开放疍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
- 2.
四关释义:⒈四座关塞。 秦 汉 时“四关”,指 函谷关、武关、散关 和 萧关。《史记·项羽本纪》“关中 阻山河四塞”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东 函谷,南 武关,西 散关,北 萧关。”唐 司马贞 索隐:“关中,咸阳 也。东 函谷,南 嶢、武,西 散关,北 萧关,在四关之中。”⒉四座关塞。晋 时“四关”,则指东 成皋,南 伊阙,北 孟津,西 函谷。《文选·鲍照<结客少年场行>》:“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李善 注引 陆机《洛阳记》“洛阳 有四关:东 成皋,南 伊闕,北 孟津,西 函谷。”⒊指长安。《后汉书·光武帝
- 3.
回中释义:⒈秦 宫名。故址在今 陕西 陇县 西北。秦始皇 二十七年出巡 陇西、北地(今 宁夏 和 甘肃 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汉文帝 十四年 匈奴 从 萧关(今 宁夏 固原 东南)深入,烧毁此宫。唐 李白《宫中行乐》诗:“君王多乐事,何必向 回中。”⒉古道路名。南起 汧水 河谷,北出 萧关,因途经 回中 得名。为 关中平原 与 陇东高原 间的交通要道。西汉 元封 四年 武帝 自 雍县(今 陕西 凤翔 南)经 回中道,北出 萧关。东汉 建武 八年 来歙 由此攻取 隗嚣 割据下的 略阳(今 甘肃 秦安 东北)。唐 卢
- 4.
桑林释义:⒈桑树林。 唐 王昌龄《塞下曲》之一:“蝉鸣空桑林,八月 萧关 道。”宋 梅尧臣《送吴季野太博移蜀灵泉先至辇》诗:“苇箔蚕齐老,桑林叶更生。”元 赵孟頫《右耕》诗之十二:“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颼颼。”⒉古乐曲名。相传为 殷 天子之乐。《左传·襄公十年》:“宋公 享 晋侯 於 楚丘,请以《桑林》。”杜预 注:“《桑林》,殷 天子之乐名。”《庄子·养生主》:“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⒊传说中的神名。《淮
- 5.
良家子释义:旧指出身良家的子女。《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 十四年,匈奴 大入 萧关,而 广 以良家子从军击 胡。”司马贞 索隐:“如淳 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孝文竇皇后,景帝 母也,吕太后 时以良家子选入宫。”南朝 梁简文帝《和武帝宴诗》之一:“常从良家子,命中 幽 并 儿。”《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昶 好打毬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多採良家子以充后宫。”参见“良家”。
- 6.
萧关释义:⒈古关名。 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唐 卢照邻《上之回》诗:“回中 道路险,萧关 烽候多。”⒉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⒊古县名。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至德 后地入 吐蕃,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⒋古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