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蛮 [xī mán]
1. 即五溪蛮。东汉至宋对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区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无溪、辰溪),故称。
溪蛮 引证解释
⒈ 即五溪蛮。 东汉 至 宋 对分布在今 湘 西及 黔、川、鄂 三省交界地区 沅水 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溪( 雄溪、樠溪、酉溪、无溪、辰溪 ),故称。
引《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夔州路 转运使 丁谓 言:‘溪蛮入粟实缘边砦栅,顿息 施 万 诸州馈餉之弊。’”
清 钱谦益 《湖广常德府桃源县知县张醇儒授文林郎制》:“今之 桃源,介在 沅 湘 溪蛮,接跡亦稍勤征缮矣。”
溪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溪蛮释义:五溪蛮亦称“武陵蛮”。
- 2.
山民释义:山地居民。 汉 荀悦《申鉴·时事》:“皇民敦,秦 民弊,时也;山民朴,市民玩,处也。”《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宋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马援 征诸溪蛮,病死 壶头,山民思之,所到处,祠庙具存。”
- 3.
溪子释义:⒈指居住于始兴的五溪蛮人。⒉谿子:古代强弓名。
- 4.
溪蛮释义:即五溪蛮。
- 5.
筒环释义:首饰名。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佩戴的一种耳环。宋 朱辅《溪蛮丛笑·筒环》:“犵狫 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以竹围五寸,长三寸,裹锡穿之两耳,名筒环。”
- 6.
马援据鞍释义: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 二十四年,援 年六十二,请求率兵出征 武陵 五溪蛮夷,光武帝 念其老,未允。“援 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 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 援。后因以“马援据鞍”为老当益壮,思建功业之典。《三国志·魏志·满宠传》:“昔 廉颇 彊食,马援 据鞍。”北周 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虽復 廉颇 强饭,马援 据鞍,求欲报恩,何能为役。”
- 7.
马王菜释义:即诸葛菜。 叶似蔓菁,味苦多刺。相传为 五代 后梁 时 楚王 马殷 所遗,故名。参阅 宋 朱辅《溪蛮丛笑》。
- 8.
鬇鬡释义:⒈毛发蓬乱貌。 唐 元稹《有酒》诗之一:“天蒸地鬱羣动萌,毛鳞躶介如鬇鬡。”宋 朱辅《溪蛮丛笑》:“胎髮不剃除,长大而无櫛篦,不裹巾,蓬垢鬇鬡,自古以然,莫可化也。”⒉谓草丛蓬乱貌。⒊狰狞,凶恶可憎貌。唐 元稹《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下观鬇鬡辈,一扫冀不存。”元 吴莱《女杀虎行》:“山深日落猛虎行,长风振木威鬇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以次各指其官职,率鬇鬡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 9.
鸬鷀号释义:形容呐喊声。 宋 朱辅《溪蛮丛笑》:“鸕鷀号:战鬭出入,羣聚发喊,以张声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