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典 [fǎ diǎn]
1. 法令典章。经过整理的比较完备、系统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
例拿破仑法典。
英[code; statute book;]
法典 引证解释
⒈ 法度典章。
引《孔子家语·五刑》:“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
⒉ 指佛教经典。
引《正法华经·应时品》:“信大法典,现在尽悉。”
南朝 梁 僧祐 《出三藏记集名录序》:“昔 刘向 校书,已见佛经,故知 成帝 之前,法典久至矣。”
国语词典
法典 [fǎ diǎn]
⒈ 经过整理后成为较有系统、完备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如民法典。
法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典释义:宽严适中、可以常行的法典。
- 2.
休典释义:美善的法典。
- 3.
公典释义:国家典章;朝廷法典。
- 4.
典狱长释义:典,即法典。有用法律进行宣判的意味,典还有主管的意思。“典”有规范的意思。典狱长就是“让监狱各方面变得规范的管理者”。
- 5.
军宪释义:军中法典。
- 6.
刑典释义:刑法,法典。
- 7.
国际公法释义:简称国际法。 旧称万国公法。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是国家而不是个人;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以及国际组织的某些决议,没有统一的立法机关、统一的法典和统一集中的强制执行机关,通过各国的协议来制定、修改和执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国际组织的某些决议。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
- 8.
图法释义:⒈图录和法典。 ⒉犹法度。
- 9.
宪典释义:⒈法律,法典。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南史·孔琳之传》:“﹝ 琳之 ﹞奏劾尚书令 徐羡之 亏违宪典。”《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上孤陛下之恩,下失四海之望,请赐罢黜,别置宪典。”清 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懍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⒉法式;典范。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陋人标陋格,乃谓‘吴 楚 东南坼’四句,上情下景,为律诗宪典,不顾 杜陵 九原大笑。”
- 10.
布治释义:⒈普遍治理。《书·禹贡》“禹 敷土”孔 传:“洪水汎溢,禹 布治九州之土。”⒉颁布政令或法典。《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郑玄 注:“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於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鐸以徇之,使万民观焉。”孙诒让 正义:“大宰於 周 正月朔日始宣布治典於畿外邦国、畿内都鄙。”⒊谓施政。明 高启《三贤堂》诗:“至今郡中人,犹想布治年。”
- 11.
常典释义:⒈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⒉指旧时的典籍。
- 12.
律令格式释义:唐 代法律的表现形式。 律是当代法典,规定罪名和刑罚;令是皇帝的命令,规定贵贱等级等重要制度;格是规定官吏的办事规则;式是规定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律、令创始于 秦 代,格、式创始于 东魏、西魏,至 唐 代四种并行。
- 13.
律典释义:法典;律条。昆曲《十五贯》第四场:“律典上,字字如铁载分明。”川剧《谭记儿》第五场:“谁教你强夺人妻违律典?”
- 14.
成典释义:已有的法典或经典。
- 15.
扎撒释义:⒈蒙语。法令;法典。宋 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又有三段剗杀,彼曰扎撒,此曰条法;彼曰大扎撒者,大条法也。”《元代白话碑·一二四四年林县宝严寺圣旨碑(一)》:“如有违犯之人,照依故违扎撒治罪施行,无得违错。”《元史·世祖纪二》:“据 不鲁花、秃满、阿里察、脱火思 辈,搆祸我家,照依 成吉太祖皇帝 扎撒正典刑讫。”⒉张开。刘白羽《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登在车辕上的车把式是个矮个子,大皮帽的帽耳向两边扎撒着。”郭澄清《大刀记》第一章:“秦海城 也笑了,他笑得满脸的络腮胡子扎撒起来。”
- 16.
担夫争道释义:书法典故。
- 17.
教法释义:⒈亦作“教灋”。 法典;法规。⒉犹教义,教理。⒊教育方法。
- 18.
本典释义:根本的法典。
- 19.
李悝释义:(约前455—前395)战国初期政治家。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魏相。曾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编著的《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现已失传。悝(kuī)。
- 20.
查士丁尼释义: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国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