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声口 声口的意思
shēngkǒu

声口

简体声口
繁体聲口
拼音shēng kǒu
注音ㄕㄥ ㄎㄡ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组词】:声音。声带。(2) 消息,音讯。【组词】:声息。不通声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组词】: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4) 名誉。【组词】:名声。(5) 音乐歌舞。【例句】: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基本含义

指言辞、声音,也可指某人的声音

声口的意思

声口 [shēng kǒu]

1. 口气,口吻。

从他们二人的声口,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

[ tone; ]

2. 〈方〉:指说话的口音、语调。

听他的声口,好像是南方人。

[ accent; ]

声口 引证解释

⒈ 口音,方音。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先生声口是 楚 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
《快心编三集》第十回:“相公生长北方,何以竟似此间声口?”

⒉ 犹口气。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知县声口有些向了 毛烈,陈祈 发起极来,在知县面前指神罚咒。”
清 蒋士铨 《冬青树·遇婢》:“看青裙蝉鬢低垂,满面尘沙,髮似蓬飞,做不出当壚举止,卖浆声口,倚市容仪。是吾家针箱小婢,今做了箕帚民妻。”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每次听到儿子这副声口, 福元佬 的心就一沉。”

⒊ 指诗歌或歌曲的音韵格调。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苏州 五言古,优入盛 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是 大历 声口,与 王 孟 稍不同。”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这是 苏州 山歌的声口,不入雅音,不取。”

⒋ 犹风言风语。

《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蝨子头上挠。”

⒌ 指言语。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之三:“频频达声口,努力学农桑。”
《快心编三集》第十一回:“且叫 王忠 来问他,看他声口便知端的。”

⒍ 指(说话的)声音。

王统照 《鬼影》:“他倒似乎是熟人一般,不住声口地叙说他的事业,摆弄着他在洋场中替外国人办事的阔绰,以及这次到 北京 来饮食男女的游玩。”


国语词典

声口 [shēng kǒu]

⒈ 口气、语气。

《水浒传·第二九回》:「那婆婆泪下,这妇人声口不好,不知又为甚的?」
《金瓶梅·第一六回》:「我闻得人说,他家房族中花大,是个刁徒泼皮的人。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虱子头上挠。」


声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声口释义:⒈指说话的口音、语调:听他的声口,不是北方人。 ⒉口气;口吻:理直气壮的声口。
    • 2.
      末秩释义:⒈低级官职。唐 张籍《祭退之》诗:“念此委末秩,不能力自扬。特状为博士,始获升朝行。”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其中 敬姜、辛宪英、罗兰、苏菲亚 之流何啻亿万,而未尝充一末秩。”⒉指低级官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制臺﹞一面对巡捕説:‘请 焦大老爷。’向来传见末秩没有这种声口的,那巡捕也很以为奇。”
    • 3.
      猜量释义:猜测估量。宋 柳永《少年游》词:“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儘猜量。”《东欧女豪杰》第一回:“﹝ 明卿 ﹞一时认不清是谁人声口,心中正猜量着。”
    • 4.
      矫舌释义:翘舌。一种发声口形。
    • 5.
      説东道西释义:说这说那,随意谈论各种事情。 《快心编初集》第七回:“这 慧观 与 觉性 係是师徒,声口竟有些彷彿一般,会説东道西。”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亦作“説东谈西”。《红楼梦》第六回:“﹝ 刘姥姥 ﹞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迭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説东谈西呢。”
    • 6.
      讲口释义:谓说话时的语调声口。

声口(shengk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声口是什么意思 声口读音 怎么读 声口,拼音是shēng kǒu,声口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声口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