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伏兵 伏兵的意思
bīng

伏兵

简体伏兵
繁体
拼音fú bīng
注音ㄈㄨˊ ㄅㄧ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ú,(1) 趴,脸向下,体前屈。【组词】:伏卧。伏案读书。(2) 低下去。【组词】:此起彼伏。(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组词】: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组词】:降伏。降龙伏虎。(5) 隐藏。【组词】:伏兵。埋伏。(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组词】:伏日。伏旱。伏暑。伏天。(7) 姓。

bīng,(1) 武器。【组词】: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组词】: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组词】: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基本含义

指隐藏在暗处等待机会的军队,也比喻隐藏在某处等待时机的人。

伏兵的意思

伏兵 [fú bīng]

1. 战前潜伏的军队。

[(troops in) ambush;]

伏兵 引证解释

⒈ 埋伏下来伺机袭击敌人的军队。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 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 临晋,而伏兵从 夏阳 以木罌缻渡军,袭 安邑。”
唐 于鹄 《出塞曲》:“逢著降 胡 説, 阴山 有伏兵。”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伏兵四起,旌旗耀目。”
许杰 《惨雾下》:“呵!这边有伏兵呢!不要再追了罢!”


国语词典

伏兵 [fú bīng]

⒈ 暗中隐藏埋伏的军队。

《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时,听炮响为号,伏兵齐起,上前掩杀。」


伏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覆释义: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 2.
      三覆释义:三处伏兵、三度打败、三度复审。
    • 3.
      不获已释义:不得已。《后汉书·独行传·严授》:“﹝ 张显 ﹞蹙令进,授 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 身被十创,殁於阵。”《新唐书·沉既济传》:“四方形势,兵未可去,资费虽广,不获已为之。”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妾兄 郑相 幼子 恒,年今二十,郑相 以亲见属,故相不获已,以 鶯 许之 恒。”清 王韬《淞隐漫录·田荔裳》:“若以非礼相干,虽死非所闻命……如不获已,焰坑血湖,刀山剑岭,皆我毕命所也,一任处置,何足惧哉!”
    • 4.
      伏袭释义:谓伏兵袭击。
    • 5.
      偃戈释义:⒈休兵。指太平。唐 于鹄《山塞》诗之一:“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宋 陈彭年《大宝箴》:“导之以德,民免婴罗;不懈於位,俗乃偃戈。”⒉伏兵;埋伏。《周书·文帝纪下》:“命将士皆偃戈於葭芦中,闻鼓声而起。”
    • 6.
      偃旗息鼓释义:放倒军旗,停敲战鼓。 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 后也用以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 7.
      偃甲释义:⒈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⒉指埋伏兵士。
    • 8.
      十里埋伏释义: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
    • 9.
      博望烧屯释义:三国 时,刘备 依于 刘表,在 博望坡 与 夏侯惇 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夏侯惇 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 诸葛亮 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 诸葛亮 火攻 夏侯惇,如 元 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 10.
      发伏释义:⒈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⒉突出伏兵。
    • 11.
      廋伏释义:指伏兵。
    • 12.
      押牙释义:亦称“押衙”。唐 宋 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唐 李匡乂《资暇集》卷中:“武职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旧唐书·崔慎由传》:“既离 泗口,彦曾 令押牙 田厚简 慰諭,又令都虞候 元密 伏兵 任山馆。”《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明年,晋高祖 遣 涇州 押牙 陈延暉 齎詔书安抚 凉州。”宋 程大昌《演繁露·旗鼓》:“魏博 特置驍鋭可倚仗者,使为护卫,名为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只见外面一个人,约莫半老年纪
    • 13.
      擒生踏伏释义:生擒敌人,搜查伏兵。
    • 14.
      束首释义:犹俯首。 表示降服。《南齐书·周山图传》:“山图 设伏兵於水侧,击斩 凤 首,众百餘人束首降。”《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与其束首就擒,曷若以身许国。”
    • 15.
      潜兵释义:亦作“潜兵”。 伏兵。
    • 16.
      特洛伊木马释义:也叫木马计。 传说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九年围攻不下。后来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在马肚子里藏下精兵,假装撤退。特洛伊人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去。当夜希腊伏兵出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后来比喻潜伏在内部,暗中进行破坏活动的敌人。
    • 17.
      直下释义:⒈径直趋赴。 《晋书·陶回传》:“峻 知 石头 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 小丹阳 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⒉谓径直实行下去。《朱子全书·孟子一》:“孟子 见人,即道性善,称 尧 舜,此是第一义。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更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⒊直接下达。《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租庸使奏,近例皆直下。”胡三省 注:“时租庸使帖下诸州调发,不关节度观察使,谓之直下。”⒋垂直向下;向下。唐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 范成大《燕子坡》诗
    • 18.
      突战释义:伏兵袭击的战术。
    • 19.
      设伏释义:布置伏兵:设伏擒敌。
    • 20.
      赔了夫人又折兵释义:《三国演义》里说,周瑜出谋划策,把孙权的妹妹许配刘备,让刘备到东吴成婚,想乘机扣留,夺回荆州。结果刘备成婚后带着夫人逃出吴国。周瑜带兵追赶,又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人们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后用来比喻想占便宜,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受损失。

伏兵(fub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伏兵是什么意思 伏兵读音 怎么读 伏兵,拼音是fú bīng,伏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伏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