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或诸 或诸的意思
huòzhū

或诸

简体或诸
繁体或諸
拼音huò zhū
注音ㄏㄨㄛˋ ㄓ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uò,(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组词】:或许。或者(①也许;②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2) 某人,有的人。【组词】:或告之曰。(3) 稍微。【组词】:不可或缓。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zhū,(1) 众,许多。【组词】:诸位。诸君。诸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例句】:投诸渤海之尾。(3) 犹“之”。【例句】:“能事诸乎?”。(4) 犹“于”。【例句】:“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例句】:“日居月诸,照临下土”。(6) 姓。

基本含义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表示多种不同的情况或程度。

或诸的意思

或诸 [huò zhū]

1. 犹或者。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

或诸 引证解释

⒈ 犹或者。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

《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或诸,即或者。”


或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后释义: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 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 注:“后,君也,谓 禹汤 文王 也。”(2)指 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於京。”毛 传:“三后,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夏、商 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为庶。”杜预 注:“三后,虞、夏、商。”(4)指 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 凿龙门,辟 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
    • 2.
      侍子释义:⒈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鄯善 王、车师 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后汉书·西域传·疏勒国》:“五年,臣磐 遣侍子与 大宛 莎车 使俱诣闕贡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三年》:“燕王 遣使入贡於 魏,请送侍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五节:“西汉 时期,西域 诸国的贵族子弟多到 长安,学 汉 文化。国王的儿子称为侍子,得到朝廷更多的优待。”⒉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唐
    • 3.
      傅御释义:辅佐王或诸侯治事之官。
    • 4.
      元妃释义:国君或诸侯的嫡妻。《左传·隐公元年》:“惠公 元妃 孟子。”杜预 注:“言元妃,明始适夫人也。”《后汉书·皇后纪序》:“晋献 升 戎 女为元妃。”《晋书·礼志中》:“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
    • 5.
      元年释义:⒈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隐公元年,贞观元年。⒉指纪年的第一年,如公元元年,回历元年。⒊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改变的第一年,如周代共和元年。
    • 6.
      先路释义:⒈亦作“先輅”。天子或诸侯使用的一种用象牙装饰的正车。《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孔 传:“先輅,象;次輅,木。金、玉、象皆以饰车,木则无饰。”一说即木辂。蔡沉 集传:“先輅,木輅也。”《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孔 传:“先輅,象;次輅,木。金、玉、象皆以饰车,木则无饰。”一说即木辂。蔡沉 集传:“先輅,木輅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伯 赏入 陈 之功,三月甲寅朔,享 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汉 张衡《东京赋》:“奉引既毕,先輅乃发。”⒉指
    • 7.
      公乘释义:⒈王室或诸侯国的兵车。 《左传·文公二年》:“囚呼,莱驹 失戈,狼瞫 取戈以斩囚,禽之以从公乘。”⒉指驿车。《旧唐书·德宗纪下》:“丙申,诸州準例荐隐居丘园不求闻达 蔡广成 等九人,各授试官,令给公乘,到京日量才敍用。”⒊爵位名。为二十等爵的第八级。《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士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八公乘。”颜师古 注:“言其得乘公家之车也。”《汉书·王子侯表上》:“元寿 二年五月甲子,侯 勋 以 广 玄孙之孙 长安 公乘绍封‘千
    • 8.
      内傅释义:在年幼的太子或诸侯身边,担负教养之责的保母。《西京杂记》卷一:“赵王 如意,年幼未能亲外傅,戚姬 使旧 赵王 内傅 赵媪 傅之。”
    • 9.
      即位释义:⒈就位。⒉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 10.
      合成军队释义:由诸军种或诸兵种编成的军队。也指以一个兵种为主体,同其他兵种及专业兵共同组成的部队、分队。
    • 11.
      告庙释义: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汉 班固《白虎通·巡狩》:“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鉞,辞 齐太公 庙讫,不宿於家。”清 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李建泰 出师西征,我家特奉朝命,以太牢告庙,此时何等烜
    • 12.
      嗣子释义:⒈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 《左传·哀公二十年》:“赵孟 曰:‘黄池 之役,先主与 吴王 有质,曰:“好恶同之。”今 越 围 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杜预 注:“嗣子,襄子 自谓。”《史记·五帝本纪》:“尧 曰:‘谁可顺此事?’放齐 曰:‘嗣子 丹朱 开明。’尧 曰:‘吁!顽凶,不用。’”《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絶,嗣子各袭其功位。”清 侯方域《云起楼记》:“昭烈 谓 诸葛亮 曰:‘嗣子如不可辅,君自取之。’”⒉旧时称嫡长子。唐 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
    • 13.
      器贡释义:谓贡献天子或诸侯的宗庙用器。 一说为进贡供制礼器的材料。
    • 14.
      大昏释义:⒈亦作“大婚”。指天子或诸侯的婚娶。《礼记·哀公问》:“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孔颖达 疏:“大昏,谓天子、诸侯之昏也。”清 赵翼《题长椿寺九莲菩萨画像》诗:“期届大婚移殿早,礼尊正嫡过宫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这是什么话!无论皇上大婚已经多年,况且满汉没有联婚之例,那里来的这个话。”⒉昏昧。南朝 陈 徐陵《报德寺刹下铭》:“福彼羣品,俱排大昏。”唐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闢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为之徒。”
    • 15.
      宗庙释义: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
    • 16.
      封内释义:⒈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⒉泛指国内或辖境之内。
    • 17.
      封地释义: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再向下分封的土地。
    • 18.
      封外释义: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外。亦指国境之外。
    • 19.
      射礼释义: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
    • 20.
      小相释义:[A person who serves as master of ceremonies when offering sacrificies to gods or ancestors,having weeting with dukesand meeting the Emperor] 祭祀或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或诸(huoz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或诸是什么意思 或诸读音 怎么读 或诸,拼音是huò zhū,或诸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或诸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