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功 [shì gōng]
1. 事业和功绩。
例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
英[achievements and successes;]
事功 引证解释
⒈ 指为国勤奋努力工作的功勋。
引《周礼·夏官·司勋》:“事功曰劳。”
郑玄 注:“以劳定国若 禹。”
贾公彦 疏:“据勤劳施国而言。”
⒉ 功绩;功业;功劳。
引《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渔阳 傅容 在 雁门 有名绩,继 招 后,在 辽东 又有事功。”
宋 范成大 《外舅挽词二首》之一:“事功纔止此,物理故难量。”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序》:“有明 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於讲学,余妄谓过之。”
陈毅 《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⒊ 功利。
引宋 叶适 《上殿札子》:“王之望、尹穡,翕然附和,更为务实黜虚、破坏朋党、趋附事功之説。”
清 唐甄 《潜书·良功》:“儒者不言事功,以为外务。”
徐特立 《读书日记一则》:“只图个人的事功,谋个人的地位,这是自私自利者。”
⒋ 犹职责,任务。
引汉 陆贾 《新语·辅政》:“邪臣好为诈伪,自媚饰非,而不能为公方,藏其端巧,逃其事功。”
郭沫若 《一个宣言》:“艺术的薰陶虽还未能普及于人寰,然而这正是我们继起者的事功,这正要赖我们继起者的努力奋勇。”
国语词典
事功 [shì gōng]
⒈ 功绩、功劳。
引《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牵招传》:「而渔阳傅容在雁门有名绩,继招后,在辽东又有事功云。」
事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心同功释义: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 2.
会事释义:⒈会商事情。《左传·襄公三十年》:“於 子蟜 之卒也,将葬,公孙挥 与 裨灶 晨会事焉。”⒉懂事;晓事。宋 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词:“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瑠璃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你若会事之时,出阵一战,可决胜负。”《西游记》第五十回:“你这施主,好不会事!”《快心编二集》第九回:“世誉 大喜道:‘你是个会事人,你晓得我性子的。’”⒊统计事功。《周礼·地官·县正》:“县正掌其县之政令徵比……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贾公彦 疏:“事讫乃稽考其功多少,当计会其事之可否,而有功者赏,无功者诛
- 3.
僝事释义:谓成就事功。
- 4.
僦功释义:谓成就事功。僦,通“就”。
- 5.
功绪释义:事功;功绩。 《周礼·天官·宫正》:“考其功绪。”郑玄 注:“功,吏职也;绪,其志业。”孙诒让 正义引 顾炎武 云:“已成者谓之功,未成者谓之绪。”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功绪卓殊,氓獠循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二年》:“推行新法,功绪已见。”清 曾国藩《李勇毅公神道碑铭》:“选用贤吏,安民垦田,功绪彰矣。詔授为钦差大臣。”
- 6.
同力释义:⒈力量相等。 《书·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孔 传:“力钧则有德者胜。”⒉同事功。《吕氏春秋·应同》:“王者同义,霸者同力。”毕沅 校正:“《文子》、《淮南》竝作‘同功’。”⒊齐心协力;共同出力。《管子·重令》:“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公羊传·僖公五年》:“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何休 注:“言灭者臣子与君戮力一心共死之辞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羣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唐 罗隐《筹笔驿》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明 李贽《又与周友山书》:“我
- 7.
器使释义:⒈量材使用。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离合根》:“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五年》:“秉忠 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凡宴间顾问,輒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其所甄拔,后皆为名臣。”严复《救亡决论》:“虽学生年有出入,尚未闻培成何才,更不闻如何器使。”⒉犹重用。宋 秦观《朋党下》:“琦(韩琦)弼(富弼)仲淹(范仲淹)等,旋被召擢,復蒙器使,遂得成其功名。”宋 叶适《与赵丞相书》:“遂躐他途以希进取,则不惟丧失名义,而他日之法令事功,踈拙旷废,将有面墙之羞,以辜朝廷
- 8.
外集释义:⒈正集(传世的定本)以外的文稿汇编,多为后人编集遗缺、伪作或次要作品而成。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上》:“退之《论范蠡招文种事略》……其文辞不甚佳,此必少年所作,故黜於外集。”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⒉僧人以佛经为内学,故以所作诗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全室外集九卷续集》。⒊道家尊道学而薄事功,故以所作议政之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
- 9.
大成释义:⒈大的成就。 指事功。《易·井》:“元吉在上,大成也。”孔颖达 疏:“上六所以能获元吉者,只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玄 笺:“大成,谓致太平也。”⒉大的成就。指学问。《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⒊大的成就。指道德。《孟子·万章下》:“孔子 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赵岐 注:“孔子 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明 方孝孺《崔浩》:“若圣贤之大成,则岂如斯而止哉。”⒋完备。《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10.
宾实释义:亦作“賔实”。 语本《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后即以“宾实”谓名声与事功相称。
- 11.
庶功释义:《书·益稷》:“敷纳以言,明庶以功。 ”孔 传:“使陈布其言,明之皆以功大小为差。”后以“庶功”称各种事功。
- 12.
惩创释义:⒈惩戒;警戒。 唐 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方朔 不惩创,挟恩更矜夸。”宋 陆游《条对状》:“盖封王始於 汉 初……后世惩创其失,魏、晋、隋、唐,皆起草昧,有天下,岂无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渊传》:“渊 为人躯干雄伟……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駡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明 方孝孺《与赵伯钦书》之二:“每观古人道德事功之盛,慙悔攻中,若无所自容。以是深自惩创,不敢有所作。”⒉惩罚;惩治。宋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
- 13.
明庶释义:⒈谓表明众人的事功。⒉见“明庶风”。
- 14.
朝着释义:犹朝班。语本《左传·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杜预 注:“著定,朝内列位常处,谓之表著。”陆德明 释文:“著,张虑反。”《宋史·河渠志三》:“陛下方将澄清朝著,建立事功,不先诛窜 昌龄(孟昌龄)父子,无以昭示天下。”清 钱谦益《邹县谒孟子庙》诗:“妾妇充朝著,从横树师帅。”参见“朝班”。
- 15.
永康学派释义:南宋 儒学派之一。 因代表人物 陈亮 为 永康(今属 浙江省)人,故称。此派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事功之学”,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与“永嘉 学派”同有“浙东学派”之称。
- 16.
癏官释义:旷废职守;不称积。宋 王安石《陈奇太子中允致仕制》:“尔年尚强,而疾不至乎癏官。”宋 王安石《两府待罪表》:“内不能定国家之论,以协士民;外不能成疆埸之谋,以绥夷狄……癏官若此,即罪为宜。”宋 司马光《上太皇太后谢转正议大夫表》:“伏念臣自陪机政,无补圣猷,虽夙夜以自强,惟事功之匪立,每流年之是惜,加衰疾之所婴,敢以癏官,復当懋赏,是以歷陈故实,备述悃诚。”
- 17.
称事释义:与事功相当。《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廩称事,所以劝百工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窃惟古之善治民者,必污隆随时,丰俭称事,役养消息以成其性命。”宋 叶适《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称事以责禄,禄虽获,役也。”
- 18.
虚气释义:⒈躁盛之气。 宋 陈亮《<中兴论>后记》:“追思十八九岁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然犹上此论,无所遇,而杜门之计始决,於是首尾盖十年矣。虚气之不易平也如此。”⒉因一时冲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明 方孝孺《唐庄宗》:“有所养者为正气,无所养者为虚气……有志乎事功名者,苟不明道集义,以养其中,而惟用区区之虚气,求以有成,非君子之所知也。”⒊谓急促不平的呼吸。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我这里立不定虚气喘,无觔力手腕软。”⒋假装出来的威风、气势。朱自清《我是扬州人》:“还有一桩道理就是我有些讨厌 扬州 人
- 19.
行果释义:《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本指行事果断,后亦指事功已就。
- 20.
诐邪释义:偏邪不正。清 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其所挟之知见,则已陷于詖邪而贼道。”严复《救亡决论》:“词章不妨放达,故虽极蜃楼海市,惝怳迷离,皆足移情遣意。一及事功,则淫遁詖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高尚缙《<万国演义>序》:“夫乡曲之徒,不学无术,浸灌於詖邪之议,发生其佚荡之心,其貽害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