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面缚 面缚的意思
miàn

面缚

简体面缚
繁体面縛
拼音miàn fù
注音ㄇㄧㄢˋ ㄈ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iàn,(1) 头的前部,脸。【组词】: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2) 用脸对着,向着。【组词】:面对。面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3) 事物的外表。【组词】: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4) 方位,部分。【组词】: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5)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组词】:一面鼓。(6) 会见,直接接头的。【组词】: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7)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组词】:平面。曲(qū)面。(8) 粮食磨成的粉。【组词】:小米面。玉米面。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面。(9) 粉末。【组词】:药面儿。(10)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组词】:面条。(11)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例句】:这种瓜很面。

fù,(1) 捆绑。【组词】:绑缚。手无缚鸡之力。解缚。(2) 拘束。【组词】:束缚。作茧自缚。

基本含义

被困、束缚在困境中,无法自拔。

面缚的意思

面缚 [miàn fù]

1. 两手反绑。

面缚西都。——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with one's hands tied behind one's back;]

面缚 引证解释

⒈ 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参见“面缚舆櫬”。

《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皆衿申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杨伯峻 注:“面缚,即自后缚之。”
《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司马贞 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谓宜投戈顿顙,面缚乞身。”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你既肯面缚归降,我也须降阶接待。”
严复 《原强续篇》:“是何异驱四百兆之赤子,繫颈面缚以与其仇,以求旦夕之喘息。”


国语词典

面缚 [miàn fù]

⒈ 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而面向前。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小战江介,则成都自溃,曜兵剑阁,而姜维面缚。」


面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伪庭释义:亦作“偽廷”。犹伪朝。《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杜门絶迹,不面伪庭。”李善 注引 孙盛《晋阳秋》:“譙秀,字 元彦 …… 李雄 盗 蜀,安车徵 秀,秀 不应。”《新五代史·南汉世家》:“﹝ 大有 ﹞三年……擒 曲承美 等。承美 至 南海,龑 登 仪凤楼 受俘,谓 承美 曰:‘公常以我为伪廷,今反面缚,何也?’”
    • 2.
      儌外释义:边界外;域外。 儌,通“徼”。《隶释·汉武都太守李翕西颂》:“儌外来庭,面缚二千餘人。”清 刘钧《杨娥传》:“明年,流寇 孙可望 入 滇,天波 犇 滇西 儌外。”
    • 3.
      出降释义:⒈投降;归顺。 《后汉书·岑彭传》:“﹝ 朱鮪 ﹞乃面缚,与 彭 俱诣 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復令 彭 夜送 鮪 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 鮪 为平狄将军,封 扶沟侯。”《三国志·蜀志·姜维传》:“钟会 攻围 汉 乐 二城,遣别将进攻 关口,蒋舒 开城出降,傅僉 格鬭而死。”《新唐书·东夷传·高丽》:“明年正月,勣 引道次 新城 ……城人缚戍酋出降。”清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明 副将标下官 李丰 率兵薙髮出降。”⒉帝王之女出嫁。因帝王位处至尊,故称降。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太和公主 出降
    • 4.
      牵羊释义:《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 克 殷,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 武王 及释 微子,復其位如故。”后以“牵羊”、“牵羊肉袒”、“牵羊把茅”表示降服或用为降服的典故。《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蜀主 白衣、衔璧、牵羊,草绳縈首,百官衰絰、徒跣、舆櫬,号哭俟命。”清 吴伟业《读史杂感》诗之八:“已设牵羊礼,难为刑马心。”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与其作牵羊肉袒之断头将军,何如以败卒残兵而背城一战。”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尽 顺天城 之中,无不牵羊把茅
    • 5.
      肉袒面缚释义: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 6.
      舆榇释义:载棺以随。表示决死或有罪当死。《左传·僖公六年》:“许男 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櫬。”《后汉书·梁冀传》:“絜 初逃亡,知不得免,因舆櫬奏书 冀 门。”《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四年》:“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櫬出东门降。”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同盟军﹞从 斯巴达 之军律,舆櫬以待强敌,以待战死。”
    • 7.
      血属释义:⒈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今弟幸全血属,岂非天乎!”唐 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以曾孙血属,上纂皇统,所谓同姓雄者也。”《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今 刘稹 不诣尚书面缚,又不遣血属祈哀。”胡三省 注:“血属,谓父子兄弟至亲同出於一气者。”⒉有血的动物。亦指人。唐 裴铏《传奇·崔炜》:“任翁 家事鬼,曰独脚神,每三岁必杀一人饗之。时已逼矣,求人不获。任翁 俄负心,召其子计之曰:‘门下客既不来,无血属可以为饗。吾闻大恩尚不报,况愈小疾耳?’遂令具神饌,夜将半,拟杀 煒。
    • 8.
      衔璧释义:⒈《左传·僖公六年》:“许 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櫬。”杜预 注:“缚手於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贄,手缚故衔之。”后因称国君投降为“衔璧”。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伪 孙 衔璧,奉土归疆。”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有司候 昶 至闕,令衔璧俘献於太庙。”《痛史》第一回:“不比那失位的昏君衔璧舆櫬之后,不过封他一个归命侯。”⒉镶嵌玉璧。汉 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
    • 9.
      衿甲释义:系甲。 谓不解甲。《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殖绰、郭最 ﹞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杜预 注:“衿甲,不解甲。”《北史·周纪下·武帝》:“延宗 众散,衿甲军门。”《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异姓,縲紲相望。”
    • 10.
      袒缚释义:肉袒面缚以示投降。 语出《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司马贞 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 11.
      请面释义:请求归顺。 面,面缚。
    • 12.
      谷蠡王释义:匈奴 官名。冒顿 单于设置,分左右,位在屠耆王之下,管理军事和行政,由单于子弟担任。《汉书·宣帝纪》:“五凤 四年,匈奴 单于称臣,遗弟谷蠡王入侍。”后用称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唐 张柬之《出塞》诗:“手擒 郅支 长,面缚谷蠡王。”参阅《史记·匈奴列传》。
    • 13.
      躶身释义:犹言赤身露体。晋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璜(陶璜)怒,乃躶身囚结面缚。”《梁书·侯景传》:“悉驱城内文武躶身而出,贼交兵杀之,死者二千餘人。”《资治通鉴·汉高祖二年》:“臣(陈平)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 14.
      郅支释义:匈奴 单于。 呼韩邪 单于之兄,名 呼屠吾斯。汉宣帝 五凤 元年,独立为 郅支骨都 单于。元帝 初,叛 汉。建昭 三年,为 西域 副校尉 陈汤 攻杀,斩 郅支 首及名王以下千馀级。参阅《汉书·陈汤传》与《匈奴传》。后世因以“郅支”代称外寇。南朝 宋 鲍照《建除诗》:“破灭 西零 国,生虏 郅支 王。”唐 张柬之《出塞》诗:“手擒 郅支 长,面缚 谷蠡 王。”清 张维屏《三元里》诗:“一戈已摏 长狄 喉,十日犹悬 郅支 首。”
    • 15.
      面榇释义:见“面缚舆櫬”。
    • 16.
      面缚舆榇释义: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 17.
      首罪释义:⒈罪行最重者。 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赫然下明詔,首罪诛共吺。”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四》:“而愚且见陈言之以邀功为多事也,挑衅为速祸也,孤注为首罪也,又谁为任之者乎?”⒉自首认罪。《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太祖 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济州 贼 魏捷 ……自陈为恶党所胁制,愿首罪效力。”
    • 18.
      鼓下释义:古代军中戮人之处。《左传·襄公十八年》:“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后汉书·岑彭传》:“光武 知其谋,大怒,收 歆 置鼓下,将斩之。”李贤 注:“中军将最尊,自执旗鼓。若置营,则立旗以为军门,并设鼓,戮人必於其下。”唐 杜牧《台城曲》之二:“王颁 兵势急,鼓下坐 蛮奴。”

面缚(mianf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面缚是什么意思 面缚读音 怎么读 面缚,拼音是miàn fù,面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面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