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法 [chuán fǎ]
1. 佛教谓师徒以佛法相传授。
3. 泛指以学问、方法相传授。
传法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谓师徒以佛法相传授。
引唐 顾况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诗:“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
《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弥遮迦尊者》:“六祖 弥遮迦尊者,中 印度 人也,既传法,已游化至 北天竺国。”
《宋史·王安石传》:“二人守其成模,不少失,时号 絳 为‘传法沙门’, 惠卿 为‘护法善神’。”
⒉ 泛指以学问、方法相传授。
引唐 张籍 《隐者》诗:“问年长不定,传法又非真。”
国语词典
传法 [chuán fǎ]
⒈ 佛教用语。教授佛法。
引《五灯会元·卷一·六祖弥遮迦尊者》:「六袓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也。既传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
传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祖释义:⒈七代祖先。 ⒉佛教称传法相承的七代。华严宗以马鸣、龙树、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七祖。禅宗南宗以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为七祖。禅宗北宗以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
- 2.
三车释义:⒈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⒉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 3.
不立文字释义: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 4.
任职相释义:谓称职的宰相。 《后汉书·杜林传》:“﹝ 杜林 ﹞代 朱浮 为大司空,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后汉书·陈宠传》:“﹝ 永元 ﹞十六年,代 徐防 为司空。宠 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宋 杨伯嵒《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姸丑之称。如:汉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公孙弘 赞曰儒相,田千秋 曰车丞相,张苍 赞曰名相,翟方进 曰通明相,后汉 杜林 曰任职相。”
- 5.
传心释义:⒈佛教禅宗指传法。初祖达摩来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谓法即是心,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见唐希运《传心法要》。⒉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 6.
传法院释义:宋 代翻译佛经的机构。 太平兴国 五年于 太平兴国寺 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 7.
传法释义:⒈佛教谓师徒以佛法相传授。唐 顾况《鄱阳大云寺一公房》诗:“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弥遮迦尊者》:“六祖 弥遮迦尊者,中 印度 人也,既传法,已游化至 北天竺国。”《宋史·王安石传》:“二人守其成模,不少失,时号 絳 为‘传法沙门’,惠卿 为‘护法善神’。”⒉泛指以学问、方法相传授。唐 张籍《隐者》诗:“问年长不定,传法又非真。”
- 8.
传衣鉢释义:谓传授佛法。衣,袈裟;钵,食具。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宋史·范质传》:“﹝ 质 ﹞举进士时,和凝 以翰林学士典贡部,览 质 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闈中谓之‘传衣鉢’。”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 冯当世《赠彭器资诗》:“当时已自传衣鉢,羞媿犹为食肉僧。”
- 9.
传衣钵释义:谓传授佛法。衣,袈裟;钵,食具。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
- 10.
佛衣释义:即袈裟。佛教禅宗六祖以前皆用为传法的信物之一。
- 11.
信具释义: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 12.
信器释义:即信具。 指佛教禅宗传法的衣钵。
- 13.
信衣释义:佛教禅宗师徒传法,以法衣为凭信,因称法衣为“信衣”。
- 14.
写瓶释义:佛教语。 谓传法无遗漏,如水之从此瓶泻于他瓶。语出《大般涅槃经》卷四十:“我所説十一部经,一经於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唐 李俨《道因法师碑》:“写瓶均美,传灯在照。”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絶,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 15.
噶当派释义:喇嘛教派之一。 “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 西藏 僧人 仲敦巴 创立。宋 嘉祐 元年(1056年),仲敦巴 建 热振寺 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 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 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 16.
导译释义:⒈亦作“导绎”。 向导兼翻译。《史记·大宛列传》:“乌孙 发导译送 騫 还。”《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遣 騫,为发导绎,抵 康居。”《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为发导译。”胡三省 注:“导者,引路之人;译者,传言之人也。”⒉翻译。宋 惠洪《冷斋夜话·光梵大师惟净》:“上遣都知 罗宗 译经润文。夏英公 竦 诣传法院导译,冀得祥异之语以讖国。净 焚香导译,逾刻乃曰:天竺 无此字,不通辩译。”
- 17.
弘盛释义:弘扬兴盛。《曹溪大师别传》:“神会 问:‘大师,传法袈裟,云何不传?’答云:‘若传此衣,传法之人短命;不传此衣,我法弘盛,留镇 曹溪。我灭度七十年后,有东来菩萨:一在家菩萨,修造寺舍;二出家菩萨,重建我教。’”
- 18.
律例释义:法律和判例。 补充成文法律的犹太口传法律或成文和口传法律的总称或任何特别法律,或法律古抄本说明的总体。
- 19.
摩顶释义:⒈见“摩顶放踵”。⒉《法华经》谓 释迦牟尼佛 以大法付嘱大菩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法华经·嘱累品》:“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 摩訶萨 顶,而作是言:‘我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作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唐 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禪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西游记》第四十回:“感蒙 观世音菩萨 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⒊指受戒出家。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
- 20.
本山释义:⒈佛教语。对各宗派传法的中心寺院之称。也叫本寺,下属各寺称为末寺。⒉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