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 [dōng mián]
1. 在蛰伏的状态中过冬,体温下降到稍高于冰点而代谢活动降低到接近于零,尤指熊等哺乳动物。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活动。
英[hibernation; brumal sleep; winter sleep;]
冬眠 引证解释
⒈ 某些动物对于冬季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活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也称“冬蛰”。
引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不燥不粘的泥土经过翻动,错杂地堆压着新生的草芽,还可以看见尚未脱离冬眠状态的蚯蚓。”
碧野 《天山景物记》:“从九十月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
金近 《春姑娘和雪爷爷》诗:“雪爷爷,您听听,冬眠的青蛙要起身。”
国语词典
冬眠 [dōng mián]
⒈ 非恒温动物为度过严寒的气候,于冬天时不吃不动,以减少脂肪消耗量。其形似僵死,以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如蛙、蝙蝠、龟、蛇等皆有冬眠状态。
冬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久蛰思启释义:蛰:原指虫冬眠,引申为长时间的休息。指经过长时间的休息又想出来活动。
- 2.
偎冬释义:旧时谓人于冬令家居,不出外工作。舒群《少年chén女》七:“﹝ 李晨 ﹞那沉入梦境、睡熟了的模样儿,类同小刺蝟、小青蛙、小蜗牛仍在蛰伏、潜居而偎冬儿--冬眠呢。”
- 3.
冬蛰释义:冬眠。
- 4.
冻蛰释义:动物冬眠。 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 5.
出蛰释义:动物结束冬眠,出来活动。
- 6.
发蛰释义:冬眠的动物到了春天开始活动。
- 7.
土蛰释义:地下冬眠的动物。
- 8.
寒号虫释义:又名“鶡鴠”。动物名。外形如蝙蝠而大。冬眠于岩穴中。睡时倒悬其体。食甘蔗和芭蕉等的汁液。
- 9.
幽蛰释义:冬眠土中的虫类。喻草野或隐退之士。
- 10.
惊蛰释义:节气名。在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冬眠动物将四处活动。渐有春雷。
- 11.
栖地释义:一群昆虫冬眠的地方(如地下的洞穴)
- 12.
棕熊释义:哺乳动物。体大,长约2米,高约1米。通常呈棕色。胸部有一宽白纹,延伸至肩部前面。前、后肢黑色。生活在北温带山林地区。杂食性。有冬眠现象。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
- 13.
椶熊释义:动物名。哺乳纲,熊科。体大,长约二米,高约一米。通常呈褐色;耳有黑褐色长毛;胸部有一宽白纹,延伸至肩部前面;前后肢黑色。生活在北温带山林地区。杂食性。有冬眠现象。肉可食,胆入药,皮可制革,熊掌尤为珍贵。我国所产的马熊,为棕熊的一个亚种。
- 14.
江蛰释义:指江边冬眠的动物。
- 15.
渡劫释义:天劫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术语,天劫就是一个劫数(也指灾难与困难),当一个人做了违背天理的的事后,上天会给予他惩罚或灾难。就如修真者逆天而行,妄图以凡人之身修得真仙,上天就会降下天劫。春雷一声震天响,雷毁灭中孕育着生机,雷声被誉为希望的象征。春天的到来,是伴随着春雷之声到来的。一声春雷震醒了大地,震醒了一切冬眠之物。使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开始发长生育,繁衍延续。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命起始和过程,自然界的生命规律,自然界的生命动力。这就是自然界的动态呈现,也就是“变易”之理的自然依据。
- 16.
物候释义: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 17.
猪貛释义:哺乳动物。 头长,耳短。背部毛淡黑色或灰色,头部有三条宽白纹,耳缘和尾端也是白色。胸腹和四肢黑色。多夜间活动。有冬眠现象。毛皮可做褥子,毛可制刷子或画笔,肉可食。又称貒。
- 18.
百蛰释义:各种冬眠的虫。
- 19.
蛰伏释义:⒈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⒉借指蛰居。
- 20.
蛰居释义: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蛰居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