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 [wèn duì]
1. 一问一答。
3. 文体名。
问对 引证解释
⒈ 一问一答。
引《左传·襄公十二年》:“灵王 求后于 齐,齐侯 问对於 晏桓子。”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是夕祖孙及 仲仙 同处一室,问对竟, 仲仙 復为歌曲。”
郭沫若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此外在《论语》中有关于 子张 和 孔子 的问对好多条。”
⒉ 文体名。
引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问对》:“问对者,文人假设之词也。其名既殊,其实復异,故名实皆问者, 屈平 《天问》, 江淹 《邃古篇》之类是也。名问而实对者, 柳宗元 《晋问》之类是也。”
国语词典
问对 [wèn duì]
⒈ 发问。
引《左传·桓公十二年》:「灵王求后于齐,齐侯问对于晏桓子。」
⒉ 作者自设问题,自解答,以明其志的文体。如屈原的天问、东方朔的答客难。
问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书释义:宋 元丰 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 2.
三曹对案释义:指审问对质。
- 3.
五行阵释义:唐 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 其后 宋 阮逸 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 清 汪宗沂 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 4.
仙乡释义:敬辞,用于问对方的籍贯。
- 5.
例对释义:谓循例召臣下问对。《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虽復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殊师锡,且异公言。”胡三省 注:“例对使臣,谓功臣节度及诸军使待制者,得随例以次对也。”
- 6.
俗传释义:民间传说。《李卫公问对》卷中:“牝牡之法,出於俗传,其实阴阳二义而已。” 郭沫若 《月蚀》:“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 四川 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 中国 自古以来的传说。”
- 7.
僞臣释义:⒈诈伪之臣。汉 桓宽《盐铁论·论诽》:“未见君子,不知伪臣。”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⒉非法政权的臣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卿平 萧铣,诸将皆欲籍伪臣家以赏士卒,卿独不从,以为 蒯通 不戮於 汉。”
- 8.
前构释义:谓前人的事业。 《魏书·桓玄传》:“玄 常以其父王业垂成,以己弱年,不昌前构,常怀恨愤。”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光武 虽藉前构易於成功,然 莽 势不下於 项籍。”
- 9.
反唇相稽释义:反唇:回嘴、顶嘴;稽: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责问对方。
- 10.
孤旅释义:⒈孤立无援的军队。《南齐书·高帝纪赞》:“庸发西疆,功兴北翰。偏师独克,孤旅霆断。”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聚不聚,为孤旅。”⒉独自在外的人。宋 无名氏《祝英台近》词:“叹离阻,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于右任《踏莎行·送杨笃生》词:“共怜憔悴尽中年,那堪飘泊成孤旅。”
- 11.
引对释义: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 12.
斗将释义:⒈亦作“鬭将”。骁勇善战的将领。唐 刘肃《大唐新语·聪明》:“庞同善 虽非鬭将,所持军严整。”唐 李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鬭将也。”《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其男 瑒 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从将兵於其军,每深入虏阵,以勇敢闻,军中号为‘鬭将’。”⒉指古代出阵挑战和应战的将领。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挑战》:“《类要》云:两阵既立,各以将出鬭,谓之挑战。《剧谈録》白敏中 兴师讨 吐蕃,有酋帅衣緋茸裘,乘白马,出阵,频召 汉 军鬭将…… 唐 宋 已来实有鬭将之事,非
- 13.
权任释义:⒈权力职责。《后汉书·陈忠传》:“常侍 江京、李闰 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后 諤 稍稍进用,数年间为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判司农寺,皆要官。权任渐重。无何,坐事夺数官。”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屡兼二品正卿》:“又以太宰正兼大司马者一次,皆身綰二綬,各领事寄,极古今权任之重,一身当之。”⒉暂且担任。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上:“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也。”
- 14.
析薪释义:⒈劈柴。《诗·小雅·小弁》:“伐木掎矣,析薪扦矣。”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宋 邵雍《渔樵问对》:“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飫而论《易》。”叶圣陶《穷愁》:“母遂復醒,闻其子析薪声,知子已起。”⒉《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孔颖达 疏:“言析薪之法如之何乎?非用斧不能斫之,以兴娶妻之法如之何乎,非使媒不能得之。”后因以指作媒。《好逑传》第十三回:“何竟不闻,而乃自遣尺书为析薪之用,不亦太褻乎!”⒊《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
- 15.
校量释义:衡量;考查。 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折狱龟鉴》:“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殷 历
- 16.
武经释义:⒈兵书。⒉宋时武试,选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种兵书,供应武举者研习,名《武经七书》,简称《武经》。
- 17.
武经七书释义:也称《武学七书》。宋代官方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 18.
独对释义:⒈单独召见问对。《新唐书·蒋伸传》:“宣宗 雅信爱 伸,每见必咨天下得失…… 伸 三起三留,﹝帝﹞曰:‘他日不復独对卿矣。’伸 不諭,未几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 昭槤《啸亭杂录·用傅文忠》:“傅文忠 为椒房懿亲,人实勤谨,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清史稿·文祥传》:“英 法 联军犯 天津,僧格林沁 密疏请幸 热河。文祥 ……力持不可,偕廷臣言之,復请独对。”⒉独自面对;单独相对。清 刘献廷《和异君看梅之作》:“佳游深寤寐,独对真徘徊。”茅盾《色盲》:“﹝ 林白霜 ﹞和青年女子独对,
- 19.
番情释义:外国或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情。旧题 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中:“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于西域。”
- 20.
纂述释义:编纂著述。 唐 李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太宗 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歷代善於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於后世。’”《宋史·张昭传》:“昭 博通学艺,书无不览……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明 徐渭《卖书》诗:“带草连年高纂述,巾箱一日去筌蹄。”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管子》一书,实国家思想最深切著明者也。但其书必非 管子 所自作,殆 战国 时其后辈所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