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选 [jǔ xuǎn]
1. 推举选拔。
3. 指科举。
举选 引证解释
⒈ 推举选拔。
引《新唐书·关播传》:“陛下虽求贤,又使举荐,然止得求名文辞士;焉有有道贤人肯奉牒丐举选邪?”
⒉ 指科举。
引唐 韩愈 《赠侯喜》诗:“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
宋 叶适 《宋故宣教郎姚君墓志铭》:“士之一身与其父母兄弟妻子,皆繫命於举选之得失,何也?以其荣悴异焉。”
举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选释义:⒈推举选拔。 ⒉指科举。
- 2.
京削释义:宋 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宋 苏轼 《与孙子发书》:“其子 迪简 亦善吏,某已举之矣,欲告提刑大夫。来年一京削,敢烦 子发 为道此恳,或持此简呈宪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嘲觅荐举》:“有同官初至者,偶问其京削欠几何?答云:‘欠一二纸。’”
- 3.
孝弟力田释义:⒈亦作“孝悌力田”。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名义上是奖励有孝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⒉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
- 4.
恧然释义:惭愧貌。 汉 桓宽《盐铁论·杂论》:“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恧然不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二君勤勤援引 汉高 河山之誓,孤用恧然。”《旧唐书·白居易传》:“日者闻亲友间説,礼、吏部举选人,多以僕私试赋判为準的。其餘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僕恧然自愧,不之信也。”洪深《申屠氏》第五本:“吴用 ……不觉夸口道:‘大哥铁骨钢筋,须在一刀一枪寻出路,不可酒色。’方六一 听了恧然。”
- 5.
推择为吏释义:推举选拔人才为官。
- 6.
推择释义:推举选拔。
- 7.
方司格释义:北魏 时诏各郡按氏族门第高低以次举选人才的一种方式。
- 8.
朝官释义:⒈朝廷的官员。亦指中央官员。《魏书·世宗纪》:“宗及庶族,祖曾功绩可纪,而无朝官,有官而才堪优引者,随才銓授。”唐 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臣虽非朝官,月受俸钱,岁受禄粟,苟有所知,不敢不言。”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讳》:“又某朝官諂事 蔡京,呼之为父,合家不许犯‘京’字。”⒉宋 代称一品以下常参官员。宋 沉括《梦溪笔谈·讥谑》:“有人续其下云:‘君看 姚曄 并 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后果终於京官。”明 柯维骐《宋史新编·职官四》:“凡一品以下常参者,谓之朝官;祕书郎以下未常参者,谓之京官。”
- 9.
浮僞释义:虚伪。《后汉书·郎顗传》:“当其迁者,竞相荐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姦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唐玄宗《<孝经>序》:“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宋 司马光《论举选状》:“如此,则求贤之路广,请託之源絶,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章炳麟《别录》:“其持书求荐,援引当道,浮伪諛佞,则胥徒所无也。”
- 10.
解文释义:指推荐人才的文件。宋 曾巩 《谢解启》:“伏睹解文,首蒙举选。”
- 11.
辅宣释义:辅助并发扬。《汉书·谷永传》:“臣 永 幸得以愚朽之材为太中大夫,备拾遗之臣,从朝者之后,进不能尽思纳忠辅宣圣德,退无被坚执鋭讨不义之功。”唐 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清闲之餘,时赐召问,必能辅宣王化,销殄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