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xiè xiè]
1. 腹泻。
英[have loose bowels;]
泄泻 引证解释
⒈ 腹泻。
引《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回归寓中多喫了几杯生酒,坏了脾胃,破腹起来。勉强进场,一头想文字,一头泄泻,泻得一丝两气,草草完篇。”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帝久不豫,前二日,因药饵泄泻,前后殿罢奏事。”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文》:“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国语词典
泄泻 [xiè xiè]
⒈ 病名。中医上指一种肠病。泄为大便多水而不凝结的排出,泻指大便稀清如水,迅速排出。多因肠道功能不佳,使粪便含大量水分的疾病。
泄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阳丹释义:三阳丹药物组成是大艾叶等,主治男子气弱,丹田冷痛,脏腑泄泻;妇人血海冷疼,一切冷病。
- 2.
下利释义:⒈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下利。⒉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⒊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
- 3.
下利清谷释义:病症名。 指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食物。
- 4.
五更溏泄释义:一种中医学病名,即五更泄,是指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即五更时分肠鸣泄泻,故又名“晨泄”。
- 5.
大已寒圆释义:一种药名,主治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广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 6.
寒中释义:⒈中医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转变而成。有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症状。⒉中医类中风类型之一。由于暴中寒邪所致。有身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摇,猝然眩晕,身无汗等症状。
- 7.
寒湿释义:⒈寒冷空气和潮湿。⒉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⒊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可见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症。
- 8.
暑泻释义:中医基础术语,病名,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称为暑泻以暑多兼湿,故临床表现以腹痛泻下如水,兼肾热烦渴,尿赤,舌质红,苔薄黄为特征。
- 9.
注泄释义:⒈泄泻,下泻。⒉倾泻。指把力量、精力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 10.
疳积释义:疳的俗称。中医病名。患者为小儿,表现为慢性营养不良及消化不良、面黄肌瘦、大便泄泻而酸臭。多与哺乳不当、饮食失节、病后失调及虫积等因素有关。
- 11.
破故纸释义:“补骨脂”的别称。 一年生草本,枝被少量黄白色毛,单叶卵形。夏季开花,淡紫或白色。荚果短而厚,不裂,含一种子。中医以种子入药,有补肾助阳之功效,主治肾虚阳痿、腰膝冷痛、泄泻、遗尿等症。
- 12.
红麸杨根释义:红麸杨根为漆树科植物红麸杨的根,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主治痢疾、泄泻等症状。
- 13.
经行泄泻释义:中医病名。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
- 14.
良姜散释义:药名,主治因酒毒常常泄泻者。
- 15.
诸厥固泄释义:各气逆兼见二便不通或泄泻的病证。
- 16.
谷芽释义:中药名。为稻的颖果经发芽制成。甘,温。入脾、胃经。健脾开胃,消食和中。治宿食不化、脘闷腹胀、泄泻、不思饮食。本品含淀粉酶、维生素B等。
- 17.
飧泄释义:亦作“飱泄”。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 18.
黄鲴鱼释义:一种生于江湖中的小鱼,状似白鱼,而头尾不昂,扁身细鳞,白色。白煮汁饮,可止胃寒泄泻。也叫黄骨鱼。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黄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