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qīng hǎi]
1. 中国西北部的省,省会西宁市。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448万。境内有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全省大部为高原。畜牧业为省经济重要部分。青海为尚待开发的省之一。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
英[Qinghai;]
青海 引证解释
⒈ 湖名。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名 鲜水、西海,又名 卑禾羌海。北魏 时始名 青海。
引《北史·吐谷浑传》:“青海 周围千餘里,海内有小山。”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宋 杨忆 《汉武》诗:“力通 青海 求龙种,死讳 文成 食马肝。”
⒉ 喻边远荒漠之地。
引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名列丹书难指罪,身投 青海 已无家。”
⒊ 东方之海。也借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引《淮南子·墬形训》:“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青海。”
高诱 注:“东方之海。”
元 迺贤 《京城杂言》诗之三:“丘公 神仙流,学道青海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君止此。妾与妹有青海之约,又为君逗留一晌,久劳盼注矣。”
⒋ 碧绿的海洋。
引唐 许浑 《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诗:“还挂一帆青海上,更开三逕碧莲中。”
国语词典
青海 [qīng hǎi]
⒈ 东方的海。
引《淮南子·墬形》:「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
⒉ 湖名。参见「青海湖」条。
⒊ 省名。参见「青海省」条。
青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顺释义:⒈不顺理。《诗·大雅·桑柔》:“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朱熹 集传:“彼不顺理之君则自以为善而不考众谋。”《孟子·尽心上》:“伊尹 曰:‘予不狎于不顺,放 太甲 于 桐,民大悦;太甲 贤,又反之,民大悦。’”⒉不顺从;不归顺;叛逆。《孟子·离娄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汉 史岑《出师颂》:“西夷不顺,东夷遘逆。”清 昭槤《啸亭杂录·马僧》:“青海 卜藏丹津 不顺,宪皇帝 命 年 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 为奋威将军,率兵讨之。”⒊不称心。元 石德
- 2.
东女释义:我国少数民族古国名。在今 四川、青海 和 西藏 部分地区。
- 3.
中英烟台条约释义: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 4.
亹源释义:地名。 在青海东北部。今作门源。
- 5.
仓家峡释义:仓家峡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是本地比较有名的风景旅游区,位于县境北部引胜乡,距离乐都县城约20公里。
- 6.
伊斯兰历释义:伊斯兰教的历法,又称希吉来历,在我国也叫回回历或回历,通常用A。H。表示。是阴历的一种。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在中国也被广泛使用,主要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以及全国穆斯林集聚的地方。
- 7.
伏俟城释义:古城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青海湖 西岸 布哈河 河口附近。隋 大业 五年于此置 西海郡。《魏书·吐谷浑传》:“伏连筹 死,子 夸吕 立,始自号为可汗。居 伏俟城,在 青海 西十五里。”
- 8.
元麦释义:即青稞。 大麦的一种。主要产在 西藏、青海 等地,可做糌粑,又可酿酒。亦指这种植物的子实。
- 9.
先零释义:⒈早凋。⒉汉代羌族的一支。最初居于今甘肃、青海的湟水流域,后渐与西北各族融合。
- 10.
兰青铁路释义:兰青铁路自兰州至青海西宁,全长188公里。
- 11.
内陆湖释义:在大陆内部不通海洋的湖,湖水含盐分和矿物质较多,如我国的青海湖。
- 12.
办事大臣释义:官名。清代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设有办事大臣,掌理当地军政及宗教事务。
- 13.
南凉释义:东晋 时列国之一。鲜卑 族 秃发乌孤 起 西平,公元397年称 西平王,据 广武。其弟 傉檀,又称 凉王,史称 南凉。其地有今 甘肃、青海 各一部分。公元414年为 西秦 所灭。参阅《晋书·安帝纪》、《晋书·地理志上》。
- 14.
发羌释义:汉 代 西羌 的一支,分布于今 青海 西部、西藏 北部地区。
- 15.
各拉丹冬雪山释义:唐古拉山脉主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在青海省西南部。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角峰。海拔6621米。终年积雪,有冰川分布。长江源流沱沱河发源于其西南侧。
- 16.
后子河乡释义:后子河乡 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
- 17.
吐浑释义:即 吐谷浑。 唐 张说《拨川郡王碑》:“圣历 二年,以所统 吐浑 七千帐归于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吐浑,本号 吐谷浑,或曰 乞伏乾归 之苗裔。自 后魏 以来,名见中国,居於 青海 之上。当 唐 至德 中,为 吐蕃 所攻,部族分散,其内附者,唐 处之 河西。其大姓有 慕容、拓拔、赫连 等族。”
- 18.
吐谷浑释义:中国古代居住在西北部的民族。 原是鲜卑族的一支,活动于今辽宁,后迁居今甘肃、青海一带,南北朝隋唐时强大起来,唐后期为吐蕃所灭。谷(yù)。
- 19.
唃厮啰释义:亦作“唃廝罗”。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 斯南陵温。北宋 青海 东部藏族首领。宋 天禧 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 湟水 流域及今 甘肃、青海 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宝元 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宋 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二》:“青堂羌 本 吐蕃 别族……国初,有胡僧 立遵 者,乘乱挟其主 籛逋 之子 唃廝囉 东据 宗哥邈川城。唃廝囉,人号 瑕萨籛逋 者,胡言赞普也。”《宋史·吐蕃传》作“唃廝罗”。
- 20.
唐古拉山释义:位于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交界处。横卧青藏高原中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南延伸接横断山脉的怒山。主体部分海拔6,000米以上。主峰各拉丹冬,海拔6 621米,是长江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