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 [wèn xué]
1. 求知;求学。
3. 犹学问。
问学 引证解释
⒈ 求知;求学。
引《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郑玄 注:“问学,学诚者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谓善问学者,必待尽其词理委曲之意。”
明 宋濂 《故绍庆路儒学正柳府君墓志铭》:“府君为儿时,重迟不戏,潜心於问学,及壮,益孳孳自治。”
⒉ 犹学问。
引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试将此酒反观我,胸中问学当日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用修 自以工考订饶问学,而 仲弘、天挺,屡以无辜遭剧詆,不亦寃哉。”
吴佐清 《中国仿行西法纺纱织布应如何筹办俾国家商民均获利益论》:“鯫生问学素陋,闻见不多,拉杂成篇,不知有当於万一否。”
问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俊敏释义:灵敏过人。 宋 苏轼《与循守周文之书》之二:“郑 君知其俊敏篤问学,观所为诗文,非止科场手段也。”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某见人家子弟醇谨及俊敏者,爱之不啻如常人之爱宝。”《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若復分三部设官,选才力俊敏者为之,庶乎分减簿领,稍得精意。”
- 2.
刻志释义:犹笃志。 志向专一。《新唐书·李渤传》:“渤 耻之,不肯仕,刻志於学。”《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了翁 刻志问学,几四十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刻志下帷,三年中乡选。乃躬齎白金往酬 刘媪。”
- 3.
学者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青年学者。 访问学者。
- 4.
家问释义:⒈家信。 ⒉谓在家中问学,非正式从师求学。参见“室学”。
- 5.
狂瘖释义:因狂病而口不能言。喻狂妄自封,吝于问学。
- 6.
祖训释义:⒈祖先的遗训。 语本《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孔 传:“皇,君也。君祖 禹 有训戒。”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庙謨可使归权倖,祖训由来重变更。”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六三回:“顺治 后颇谨遵祖训,传到 咸丰 时候,已是年深月久,把祖训渐渐忘怀。”⒉祖父的训戒。清 曾国藩《日记·问学》:“余之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颇能谨遵祖训父训,而不能不信药。”《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孙述祖训,笔之於书,想要垂教万世。”
- 7.
谨良释义:谨慎善良。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家 薄氏 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五:“问之曰:‘都虞候某甲者何如人?’怀德 曰:‘在军职中最为谨良。’”明 章懋《从父文山府君墓志铭》:“天资温厚谨良,虽未尝问学,朴野无文,而行甚湻篤,无市井儇薄之态。”
- 8.
闇昧释义:⒈昏暗不明。《楚辞·王逸<九思·守志>》:“彼日月兮闇昧,障覆天兮祲氛。”原注:“日月无光,云雾之所蔽。”宋 程大昌《演繁露·月受日光》:“则其魄也,是银圜之背日而暗者也,故闇昧无覩。”清 刘大櫆《与左君书》:“櫆 方坐於闇昧之中,思一追寻足下之光华不可得。”⒉蒙昧愚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首恶湮没,闇昧昭晢,昆虫凯泽,回首面内。”宋 秦观《代蕲守谢上表》:“臣资材闇昧,问学空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盖 嘉庆 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囯、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
- 9.
问业释义:请问学业。
- 10.
鞠花释义:亦作“鞠华”。菊花。鞠,通“菊”;华,同“花”。明 宋濂《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晚年筑室东园,艺鞠花数十本。”明 宋濂《菊轩铭》:“金华 韩先生 进之,以耆年硕德,为州里后进所矜式。文章问学,既不获用於世,乃寄情於鞠华。”
- 11.
驱先释义:先驱。明 李贽《李中溪先生告文》:“又能以其餘年肆力於问学,勇猛坚固,转不退轮,为海内贤豪驱先,非常人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