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口 [guò kǒu]
1. 下酒。
例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水浒传》
英[go with the wine;]
过口 引证解释
⒈ 经过口中。泛指食用。
引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是后精美异味,遂不过口。常在柩旁,耳闻叔名,目应以泪。”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郑樵食鉴》:“有一物常食性善与他物相反过口而害人者,如鮠鱼同灰肉,食之杀人。”
⒉ 犹下酒,下饭。
引《水浒传》第十六回:“七箇人立在桶边,轮替换着舀那酒喫,把枣子过口。”
《水浒传》第二七回:“武松 便道:‘大娘子,我从来喫不得寡酒,你再切些肉来,与我过口。’”
国语词典
过口 [guò kǒu]
⒈ 下酒。也作「过酒」。
引《水浒传·第二七回》:「大娘子,我从吃不得寡酒,你再切些肉来,与我过口。」
过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口授心传释义: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
- 2.
彦语释义: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 3.
竹口弦释义:又称响篾,是泸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娱自乐、社交和爱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拨簧乐器,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通过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频率发生变化,发出不同的泛音。
- 4.
节取释义: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君取节焉可也。”杜预 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恶,食之者不以其恶而弃其善,言可取其善节。”后因以“节取”指取其善节。明 唐顺之《与陈苏山职方书》:“言之缕缕,殊愧词不能达意也……幸赐裁酌而节取之。”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四章二》:“故《章句》、《或问》而外,朱 门诸子所记师言,过口成酸,读者当知节取。”清 叶廷琯《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见闻既博,辨别尤精,但以板本而论,亦可谓之赏鑑家,则仍未尝不节取之。”⒉有节制地收取。《
- 5.
迷思释义:迷思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单词μθο,是英语单词Myth的音译,又意译为神话、幻想、故事、虚构的人或事,指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于世的十分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泛指人类无法以科学方法验证的领域或现象,强调其非科学、属幻想的,无法结合现实的主观价值。
- 6.
造影释义:通过口服或注射某些X射线不能透过的药物,使某些器官在X射线下显示出来,以便检查疾病:钡餐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