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行脚 行脚的意思
xíngjiǎo

行脚

简体行脚
繁体行腳
拼音xíng jiǎo
注音ㄒㄧㄥˊ ㄐㄧㄠ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áng hàng héng xíng,(1) 行列。【组词】: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组词】:泪下两行。(5) 某些营业所。【组词】:银行。花行。商行。(6) 行业。【组词】:同行。各行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组词】:行棉袄。行几针。(1) 走。【组词】: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 出外时用的。【组词】:行装。行箧。行李。(3) 流通,传递。【组词】:行销。风行一时。(4) 从事。【组词】:进行。(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组词】:行商。行营。(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组词】: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 实际地做。【组词】:行礼。行医。行文。(8) 可以。【例句】:不学习不行。(9) 能干。【组词】:你真行。(10) 将要。【组词】:行将毕业。(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例句】:五行(“金”、“木”、“水”、“火”、“土”)。(12) 古诗的一种体裁。【组词】:长歌行。(13) 汉字字体的一种。【组词】:行书。(14) 姓。

jiǎo jué,(1) 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组词】:脚心。脚掌。脚背。脚跟。脚步。脚印。脚法(指踢球、踢毽等的技巧)。脚镣。脚踏实地(形容做事实事求是,不浮夸)。(2) 最下部。【组词】:脚注。山脚。墙脚。(3) 剩下的废料,渣滓。【组词】:下脚料。(4) 〔脚本〕表演戏剧或拍摄影视所依据的底本。(5) 旧时指与体力搬运有关的。【组词】:脚夫。脚行(háng )。脚钱。拉脚。

基本含义

指行走于各地,四处奔波、旅行的意思。

行脚的意思

行脚 [xíng jiǎo]

1. 谓僧人为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

2. 引申为行乞。

3. 见“行脚僧”。

4. 行走;行路。

6. 谓两脚不停地移动。

行脚 引证解释

⒈ 谓僧人为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

《古尊宿语录》卷六:“老僧三十年来行脚,未曾置此一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金 赵元 《宿少林寺》诗:“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行脚的也要老少异粮。”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

⒉ 引申为行乞。

碧野 《灯笼哨》:“‘今天的行脚好吗!’‘那里,只在一家人家里要到了几根烂红薯!’”

⒊ 见“行脚僧”。

⒋ 行走;行路。

宋 杨万里 《和文远叔行春》诗:“行脚宜晴翠,看云恐夕黄。”
刘白羽 《黑》二:“行脚人全把脚步匆匆扯开,往下赶这两站路。”

⒌ 谓两脚不停地移动。

《宋书·顾觊之传》:“覬之 不欲与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


国语词典

行脚 [xíng jiǎo]

⒈ 僧侣为寻师求法而云游四方。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玉格》:「此桃去此十余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唐·杜牧〈大梦上人自庐峰回〉诗:「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

⒉ 走路。

《宋书·卷八十一·顾觊之传》:「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窃异之,而莫晓其意。」


行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云僧释义:行脚僧。唐 无可《过杏溪寺寄姚员外》诗:“云僧随树老,杏 水落江流。”五代 齐己《和郑谷郎中幽栖之什》:“静倚云僧杖,孤看野烧星。”宋 朱熹《送许顺之南归》诗:“几年江海事幽寻,偏与云僧话此心。”
    • 2.
      云水僧释义:行脚僧。
    • 3.
      云水身释义:指行脚僧、游方道士。宋 陆游《寒夜移疾》诗:“时人正作市朝梦,老子已成云水身。”参见“云水”。
    • 4.
      云衲释义:⒈僧衣。⒉借指行脚僧。
    • 5.
      傀儡场释义:场,也写作“塲”。 演傀儡戏的场所。亦喻指官场。元 姚燧《醉高歌·感怀》曲:“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箇临危自省。”明 陈玉阳《义犬》第一折:“浪道是名千载,不如这酒一盃。翰林院抝断南狐笔,傀儡塲搬演何朝戏,哄的人盖棺犹自波波地。休道是今人沉醉后人醒,这是非今古还同晦。”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蒋虎臣 晚年学佛,自京畿督学归,入 庐山 行脚至 峩眉山 伏虎菴,留一偈云:‘……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髏队里人。’”
    • 6.
      坤旦释义:旧时称演青衣、花旦等旦行脚色的女演员。
    • 7.
      持钵释义:⒈佛教语。托钵。⒉引申为行脚。
    • 8.
      旦过僧释义:佛教徒称宿于旦过寮的行脚僧为“旦过僧”。因其夕来宿,过旦去,故称。
    • 9.
      旦过寮释义:佛教指禅林行脚僧的宿泊处。以其夕来宿,过旦则去,故称。
    • 10.
      杜多释义:梵文Dhūta的译音,亦译作“头陀”。谓除去衣、食、住三种贪欲。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杜多……谓去其衣服、饮食、住处三种欲贪也。旧言头陀者,讹也。”宋 王安石《次韵叶致远》之四:“若遇好花须一笑,岂妨 迦叶 杜多身。”《翻译名义集·僧伽众名》:“我説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宋 赞宁《高僧传·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后来入城市,昼在冢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
    • 11.
      水云身释义:佛教语。指行脚僧。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无定处,故称。亦泛指来去自由、无所羁绊之身。
    • 12.
      滓窳释义:犹污浊。清 黄宗羲《朱岷左先生近诗题辞》:“余甲午之岁,发愿名山,拚十年为头陀行脚,咽噱冷汰,涤濯滓窳,归来读书,方有进益。”
    • 13.
      畏难苟安释义:害怕困难,苟且偷安。《老残游记》第八回:“只此一聲,人人精神震動,不但人行脚下覺得輕了許多,即驢子亦不似從前畏難苟安的行動。”《清史稿·食货志二》:“大學士 倭仁 疏陳黑地升科,州縣畏難苟安,請申明賞罰。”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图大事、成大业者不可畏难苟安。”
    • 14.
      肩担释义:肩负,担负。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这每取经后不肯随 三藏,肩担着扫箒藤杖,簇捧着箇杀人和尚。”明 叶子奇《草木子·谈薮》:“明首座,东南行脚僧也。有母八十餘,尝肩担而行。”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苏 字的不用中锋,连真带草,正合于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它也就肩担了流行的命运。”
    • 15.
      自了释义:⒈自己完成;自己解决。《晋书·山涛传》:“帝谓 涛 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⒉自然地了结。《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我到 长安,则自了矣。”五代 齐己《渚宫莫问》诗之三:“莫问休行脚,南方已徧寻,了应须自了,心不是他心。”⒊自己明白。《晋书·王敦传》:“常人近情,恃恩昧进,独犯龙鳞,迷不自了。”《宋书·王景文传》:“区区所怀,不愿望风容贷。吾自了不作偷,犹如不作贼。故以密白,想为申启。”
    • 16.
      苦行头陀释义:⒈《释氏稽古略》载:宗一禅师往开元寺受具,雪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后因称修苦行或行脚乞食的僧人为苦行头陀。⒉喻指生活极为刻苦的人。
    • 17.
      行脚头陀僧释义:即行脚僧。
    • 18.
      襃谕释义:亦作“褒諭”。 褒奖的谕旨。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杜起莘 自 蜀 入朝,不以家行。高庙 闻其清脩独处,甚爱之。一日因得对,褒諭曰:‘闻卿出局,即蒲团纸帐,如一行脚僧,真难及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江陵始终宦官》:“其满十二年也,又遣司礼 张诚 賷敕襃諭。”《明史·鲁王檀传》:“七年,奏辞辅国将军并子奉国将军禄,佐疏 运河,赐敕褒諭。”
    • 19.
      赵州释义:指 唐 代高僧 从谂。南泉 普愿禅师 弟子。因其住持于 赵州(今 河北省 赵县)观音院,传扬佛教,不遗余力,时谓“赵州门风”。世称“赵州和尚”。简称“赵州”。《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赵州 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 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宋 范成大《仲行再示新句复次韵述怀》:“神仙懒学古 浮丘,祖意慵参老 赵州。”清 钱谦益《石林长老七十序》:“赵州 年一百二十八,十方行脚。则七十已后,正其整理腰包,办草鞋钱之日也。”
    • 20.
      铁鉢释义:僧徒的食器。用铁制成,故称。唐 戴叔伦《赠行脚僧》诗:“木杯能渡水,铁鉢肯降龙。”唐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至今铁鉢在,当底手跡穿。”

行脚(xingj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行脚是什么意思 行脚读音 怎么读 行脚,拼音是xíng jiǎo,行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行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