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矢 [gōng shǐ]
1. 弓箭。
3. 借指武艺。
弓矢 引证解释
⒈ 弓箭。
引《易·繫辞下》:“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国语·周语上》:“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戈鋋开雪色,弓矢向秋毫。”
郑观应 《盛世危言·教养》:“鸟之飞者用弓矢以射之。”
⒉ 借指武艺。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
国语词典
弓矢 [gōng shǐ]
⒈ 弓与箭。
引《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于时肄射,弓矢斯御。」
弓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兵释义:三种兵器。 指矛、戟、钺。《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兵者,徐邈 云:‘矛在东,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为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诸侯三鼓者去黑黄二鼓,则知三兵当去楯及弓矢。
- 2.
专征释义:⒈受命自主征伐。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晋 陶潜《命子诗》:“桓桓 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宋 岳飞《奏辞宣抚副使札子》:“以宣抚之重名,实寄专征之大事。”⒉指擅自进行征伐。《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幽 厉 失德,周 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 3.
二路释义:⒈亦作“二輅”。 天子所乘用的车辆大路与戎路。《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杜预 注:“周襄王 所赐 晋文公 大路、戎路。”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锡以二輅,虎賁鈇鉞,秬鬯弓矢。”⒉犹言次等。如:这是二路(儿)货。
- 4.
五兵释义:⒈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郑玄 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⒉泛指各种兵器。《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唐 独孤及《庆鸿名颂》:“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
- 5.
兵杖释义:⒈亦作“兵仗”。 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候 王暉 等,获兵仗数万。”清 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帐诸事。”⒉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 蚩尤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⒊借指执兵杖的人。唐 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见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则常
- 6.
决拾释义:⒈决,通“抉”。古代射箭用具。决,扳指,多以骨制,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拾,套袖,革制,套在左臂上,用以护臂。《诗·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毛 传:“决,鉤絃也;拾,遂也。”《仪礼·大射》:“小射正奉决拾以笥,大射正执弓。”汉 张衡《东京赋》:“决拾既次,彫弓斯彀。”清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手以挥絃,使其指节纍纍,几类弯弓之决拾。”⒉决,通“抉”。谓射箭。《国语·吴语》:“一人善射,百夫决拾。”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造弓造矢之人,未必尽嫻决拾。”⒊决,通“抉”
- 7.
出质释义:⒈出为人质。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 退师。郑 人脩城。进復围之,三月,克之…… 潘尫 入盟,子良 出质。”⒉射出的箭未中箭靶。汉 刘向《说苑·君道》:“晏子 没十有七年,景公 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⒊把东西典当出去。清 方苞《将园记》:“其后定居 土街,宅出质,园无主……又三年,园亦出质。”
- 8.
卢弓释义:黑色弓。 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黑色弓矢,以之象征征伐之权。
- 9.
卤楯释义:⒈大盾。 古代用来遮挡刀箭等的武器。卤,通“橹”。《汉书·陈汤传》:“汉 兵四面推卤楯,并入土城中。”《明史·孙承宗传》:“造甲胄、器械、弓矢、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⒉指掌握卤楯的兵。《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三年》:“卤楯为前,戟弩为后,仰射城楼上人。”清 王晫《今世说·政事》:“周 指挥卤楯、藺石、渠答,施设有序,手发大黄,应弦殪敌,长啸若神人。”
- 10.
可手释义:合手;称手。 《艺文类聚》卷六九引 晋 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手。”《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六年》:“翰 弯弓三石餘,矢尤长大,皝 为之造可手弓矢。”胡三省 注:“可手,便手也。”
- 11.
命诸侯释义:古代因贡士之功而受天子赐命得以专征的诸侯。《尚书大传》卷上:“古者诸侯之於天子也,三年一贡士……一适谓之攸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弓矢,再赐以秬鬯,三赐以虎賁百人,号曰命诸侯。命诸侯得专征者,邻国有臣弑其君,孽伐其宗者,虽弗请於天子而征之可也。”参阅 汉 刘向《说苑·修文》。
- 12.
塞途释义:堵塞道路。形容人多拥挤。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民避乱,扶老携幼,塞涂而来。”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京师是日,不但游人塞途,而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郭希仁《从戎纪略》附《钱君定三传》:“元(杨调元)归,权厝于 八仙庵,弔者塞途。”
- 13.
备尝释义:受尽;尝尽。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因此堕落,今生罚为贫儒,教你备尝鬼趣。”夏丏尊 叶圣陶《文心》二九:“中国 的家庭制度与妇女地位,使做母亲的非备尝困苦不可。”
- 14.
大侯释义:⒈古代的一种箭靶。 《诗·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毛 传:“大侯,君侯也。”郑玄 笺:“天子诸侯之射,皆张三侯。故君侯谓之大侯。”《仪礼·大射》:“公射大侯,大夫射参,士射干。”《楚辞·大招》:“昭质既设,大侯张只。”⒉大的诸侯国。《管子·大匡》:“大侯车二百乘,卒二千人。小侯车百乘,卒千人。”《荀子·正道》:“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杨倞 注:“大侯,国稍大,在五等之列者。”《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
- 15.
大弓释义:⒈古代良弓名。《春秋·定公八年》:“盗窃寳玉、大弓。”杜预 注:“大弓,封父 之繁弱。”孔颖达 疏:“此寳玉大弓必是国之重寳,歷世掌之,故自 刘歆 以来説《左氏》者,皆以为 夏后氏 之璜,封父 之繁弱,成王 所以分 鲁公 也。”⒉古代六弓之一,是一种强弱程度中等的弓。《周礼·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郑玄 注:“学射者弓用中,后习强,弱则易也。使者、劳者弓亦用中,远近可也。”
- 16.
守藏释义:⒈贮藏保管。《周礼·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与其出入。”⒉看管财库,保管财物。《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初,晋侯 之竖 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杨伯峻 注:“守藏,犹言保管财物。”明 王鏊《震泽长语·仙释》:“它日内库失金,守藏吏以闻。”
- 17.
官勋释义:官职勋阶。 唐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天宝 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
- 18.
射隼释义:《易·繫辞下》:“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后即以“射隼”为待机歼敌之喻。
- 19.
带胯释义:亦作“带銙”。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
- 20.
彤弓释义:⒈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书·文侯之命》:“用賚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孔 传:“诸侯有大功,赐弓矢,然后专征伐。彤弓以讲德习射,藏示子孙。”《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杨伯峻 注:“彤弓、彤矢与下玈弓矢,俱以所漆之色言之。”汉 韦贤《劝励》诗:“彤弓斯征,抚寧遐荒。”《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窃念本朝七否,巨业沦胥,攀鼎驾以长违,抚彤弓而自咎。”⒉《诗·小雅》篇名。古代天子宴享有功诸侯赐以弓矢时的乐歌。《左传·文公四年》:“卫 宁武子 来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