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贰 [xié èr]
1. 亦作“携贰”。
2. 离心,有二心。
4. 指怀有离心的人。
携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携贰”。
⒉ 离心,有二心。
引《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
韦昭 注:“携,离;贰,二心也。”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国将亡……百姓携贰,明神不蠲。”
鲁迅 《<二心集>序言》:“在坏了下去的旧社会里,倘有人怀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一点携贰的心思,是一定要大吃其苦的。”
⒊ 指怀有离心的人。
引《后汉书·公孙述传》:“发间使,召携贰。”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徒以甲车千乘,恫喝携贰。”
国语词典
携贰 [xié èr]
⒈ 有二心。指离心、不相亲附。
引《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居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
《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贞观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此由陛下矜育抚宁,故死不携贰也。」
携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德释义:⒈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 柳宗元《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明 杨慎《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⒉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⒊指诗歌的七种特性。唐 皎然《诗式·诗
- 2.
化裁释义:谓随事物变化而相裁节。 后多指教化裁节。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孔颖达 疏:“化而裁之谓之变者,阴阳变化而相裁节之谓之变也。”南朝 宋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一首》:“太上正位,天临海镜。制以化裁,树之形性。”《晋书·华谭传》:“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岂 蜀 人敦朴,易可化裁;吴 人轻鋭,难安易动乎?”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圣哲特出,知畛域之必有合也,於所以交易习俗化裁情性者,开物正名,而成百务。”
- 3.
宇下释义:⒈比喻在他人庇覆之下或治下。 《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 晋,未敢携贰;况 衞 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太尉 少为 王眉子 所知,庾 过 江,叹 王 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宋 王安石《上蒋侍郎书》:“然某独以区区之质,保在逆旅,适当宇下,屏息退处,终未能伏謁麾棨。”清 黄宗羲《与康明府书》:“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⒉屋内,家中。唐 沉亚之《异梦录》:“凤 大説曰:‘丽者何自而临我哉?’美人笑曰:‘此妾家也。而君客妾宇下,焉有自
- 4.
宣朗释义:彰明;明朗。 《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韦昭 注:“朗,明也。”三国 魏 曹植《谢妻改封表》:“洪施遂隆,既荣枝榦,猥復正臣妃为 陈妃,光曜宣朗,非妾妇惷愚所当蒙被。”宋 朱熹《斋居感兴》诗之一:“皇牺 古神圣,妙契一俯仰。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明 李东阳《会试录序》:“我国家天造之初,气化浑厚,歷数十年,渐以宣朗。又数十年,而条制之精明、典仪之賁饰已极。”章炳麟《辨诗》:“然七言在 陈 隋,气亦宣朗,不杂传记名物之言。”
- 5.
携贰释义:⒈亦作“携贰”。离心,有二心。⒉指怀有离心的人。
- 6.
请婚释义:亦作“请昏”。求婚。《左传·昭公四年》:“椒举 遂请昏,晋侯 许之。”晋 石崇《王明君辞序》:“匈奴 盛请婚於 汉,元帝 以后宫良家子 昭君 配焉。”明 徐渭《蜀汉关侯祠记》:“愚以为即使有之,特加於请昏之狡 吴,芳 与 士仁 等之携贰,而不知彼三人者,皆 汉 贼,非可与语於士大夫。”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通鉴》在 唐太宗 贞观 八年(六三四年)记载 吐蕃 遣使来请婚事。”
- 7.
赴助释义:犹赴救。《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吴书》:“门户灭絶,死亡流漫,幸蒙远近来相赴助,不因此时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图於此,非所闻也。”《南史·孝义传上·贾恩》:“元嘉 三年母亡,居丧过礼。未葬,为邻火所逼,恩 及妻 桓氏 号哭奔救,邻近赴助,棺櫬得免。”
- 8.
雠隟释义:同“讎隙”。亦作“讐隙”。晋 葛洪《抱朴子·知止》:“且夫正色弹违,直道而行,打扑干纪,不虑讎隟,则怨深恨积。”《世说新语·假谲》“袁绍 年少时”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按 袁 曹 后由鼎跱,迹始携贰。自斯以前,不闻讐隟,有何意故而剚之以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