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 [wèi chéng]
1. 地名。本秦都咸阳,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废。武帝元鼎三年复置,改名渭城。东汉并入长安县。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2. 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4. 后来谱入乐府,便以诗中“渭城”名曲。
渭城 引证解释
⒈ 地名。本 秦 都 咸阳,汉高祖 元年改名 新城,后废。 武帝 元鼎 三年复置,改名 渭城。东汉 并入 长安县。治所在今 陕西 咸阳 东北二十里。
引唐 王维 《观猎》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 渭城。”
元 王士熙 《送巨德新》诗:“渭城 秋水汎红莲,白雪 梁园 作赋年。”
⒉ 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引唐 王维 《送人使安西》诗:“渭城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
⒊ 后来谱入乐府,便以诗中“渭城”名曲。
引唐 刘禹锡 《与歌者何戡》诗:“旧人唯有 何戡 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清 袁于令 《西楼记·之任》:“一朝打散如浪萍,几句 楚江 情,分明唱《渭城》。”
郁达夫 《湖上杂咏》之一:“如今刼后河山改,来听 何戡 唱《渭城》。”
国语词典
渭城 [wèi chéng]
⒈ 地名。位于渭水北岸,本秦都咸阳,汉武帝时复置,改称为「渭城」,约今陕西咸阳东北。
⒉ 乐曲名。本为唐·王维〈送人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后入乐府,遂以「渭城」名曲。
渭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辅释义:⒈西汉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⒉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
- 2.
倡家释义:⒈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 武宣卞皇后 ﹞本倡家,年二十,太祖 於 譙 纳后为妾。”⒉称妓女。唐 崔颢《渭城少年行》:“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这是掌书仙的故事,乃是倡家第一个好门面话柄。”
- 3.
坐贾释义:坐商。宋 苏洵《申法》:“先王惧天下之吏负县官之势以侵劫齐民也,故使市之坐贾视时百物之贵贱而録之。”宋 范成大《五题南塘客舍》诗:“君看坐贾行商辈,谁復从容唱《渭城》。”清 黄生《义府·诸贾人》:“卖买居邑,即坐贾;商以取利,即行商。”
- 4.
摇风释义:⒈扶摇风,暴风。 南朝 梁 江淹《恨赋》:“摇风忽起,白日两匿。”⒉谓风吹摆动。南朝 梁 沉约《咏新荷》:“微根纔出浪,短榦未摇风。”唐 崔灏《渭城少年行》:“长安 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 曲河 边。”前蜀 牛希济《临江仙》词之六:“柳带摇风 汉水 滨,平芜两岸争匀。”
- 5.
渭城三叠释义:即《渭城曲》。此曲分三段,将歌词重复三遍,故称“三迭”。
- 6.
穷唱渭城释义:指穷的时候才唱《渭城曲》
- 7.
贵里释义:⒈豪门势家聚居的里巷。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修梵寺》:“寺北有 永和里 ……里中太傅録尚书 长孙稚、尚书右僕射 郭祚、吏部尚书 邢鸞、廷尉卿 元洪超、卫尉卿 许伯桃、凉州 刺史 尉成兴 等六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唐 崔颢《渭城少年行》:“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唐 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进对精华,折旋舒婉,故以式瞻贵里,仪范通门。”⒉对他人乡里的敬称。明 汤显祖《南柯记·情著》:“敢问小娘子尊姓?贵里?”清 陈维崧《与周子俶书》:“贵里 毛生,
- 8.
阳关三叠释义: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而得名。后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诵唱,逐谓之《阳关三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