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 [sān mèi]
1.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例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英[(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 knack; secret;]
三昧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引《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⒉ 奥妙;诀窍。
引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⒊ 指三昧真火。
引《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国语词典
三昧 [sān mèi]
⒈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引《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
⒉ 诀要、窍门。
引《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三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雨释义:⒈一场雨。 汉 桓宽《盐铁论·水旱》:“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唐 白居易《答四皓庙》诗:“如彼旱天云,一雨百穀滋。”宋 苏轼《喜雨亭记》:“一雨三日,繄谁之力!”许杰《枉生女士》:“所谓‘终年皆是夏,一雨便成秋’者,便是指这种时候而言的。”⒉佛经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说一味之法,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金刚三昧经·序品》:“犹如一雨润,众草皆悉荣,随其性各异。”唐 皎然《听素法师讲法华经》诗:“应机如一雨,谁不涤心尘。”
- 2.
三三昧释义:(梵trayah!Sama^dhayah!,巴tayo sama^dhi^,藏tin%-n%e-hdsin gsum),指三种三昧。
- 3.
三摩地释义:三昧。《楞严经》卷六:“彼佛教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宋 向子諲《南歌子·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因赋是词》:“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 4.
三摩钵提释义:梵文音译。犹三昧。鉢,亦作“钵”。
- 5.
三摩释义:⒈三昧。⒉奥妙。
- 6.
三昧真火释义: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谓之三昧真火。
- 7.
三昧释义: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三昧。[梵samādhi]
- 8.
不退三昧释义: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证于不退三昧。
- 9.
五种禅释义: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五种。
- 10.
五部灌顶释义:五种的三昧耶。
- 11.
佛法三昧释义:佛教中的“三昧”是梵语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等。中文意思是“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定,这种状态称为“三昧”。
- 12.
胜士释义:⒈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晋书·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宋 叶适《<黄子耕文集>序》:“豫章 黄子耕,少所树立,便入高人胜士之目,不独倚先世为重也。”明 方孝孺《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晋 宋 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⒉佛教语。对持戒者的尊称。见《释氏要览》卷上引《月灯三昧经》。元 德异《<坛经>序》:“近得 通上人 寻到全文,遂刊於 吴 中 休休禪寺,与诸胜士同一受用。”
- 13.
十六大力释义:[出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仇阿耨达龙王请。
- 14.
十魔释义:佛教语。谓扰乱身心、障碍正道、损害慧命的十种邪恶之事。即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识魔及菩提法智魔。
- 15.
华严三昧释义:佛华严三昧之略称。
- 16.
四摄释义:佛教语。 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唐 道绰《安乐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 17.
四解脱门释义:藏文:rNam-par thar-parv-sgo-bzhi佛教用语,人们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达到解脱四解脱门空解脱门(空三昧);无相解脱门(无相三昧);无愿解脱门(无愿三昧);终极空性或万象皆空;。
- 18.
庵摩罗释义:⒈果名。 即菴摩勒。⒉佛教语。梵语amala的音译。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谓经修行,阿赖耶识脱离迷妄,达到清净无漏时,则称此名。《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菴摩罗。”章炳麟《建立宗教论》:“菴摩罗者,译言无垢,即此阿赖耶识永离垢染而得此名。”
- 19.
延年火释义:针灸的异称。宋 陶穀《清异录·药》:“凡病膏肓之际,药难効,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长於宣壅滞,灸长於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 20.
得其三昧释义: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