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节 [dēng jié]
1. 元宵夜,农历正月十五日。
英[the Lantern Festival (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灯节 引证解释
⒈ 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民间张灯游乐,谓之灯节。亦特指元宵节。
引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今日正月初九,脚色尚未选定,万一悮了灯节,岂不可恼。”
老舍 《樱海集·柳屯的》:“年节过去,我又离开了故乡,到次年的灯节回来。”
国语词典
灯节 [dēng jié]
⒈ 元宵节的别称。参见「元宵节」条。
引《金瓶梅·第四三回》:「你等过灯节再来计较,我连日家中有事。」
《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
灯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元宵节释义:我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从唐代起,在这一天夜晚就有观灯的风俗。也叫灯节或上元节。
- 2.
元宵释义:⒈也叫灯节、上元节。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各地有观灯的风俗。⒉元宵节应时食品。用糯米面做成,球形,有馅,煮着吃。
- 3.
天地桌释义:拜祭天地时陈设香烛、供品的桌子。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地桌》:“每届除夕,列长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乾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供上籤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寳等,谓之供佛花。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三:“小喇叭又吹起来,拜天地了。咱到天地桌边,偷眼瞅瞅。”
- 4.
宫眷释义:后妃的统称。宋 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尝於宫中集宫眷等讌坐。”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在往年,每逢灯节,宫眷与太监都穿灯景补子蟒衣。”
- 5.
小鳌山释义:旧时灯节以彩灯迭成小山状,称小鳌山。
- 6.
帚姑释义:旧俗妇女于正月灯节用裙束破帚占卜,称为“帚姑”。
- 7.
扫街释义:⒈旧时称元夕灯节夜深后沿路拾取失物。 ⒉清扫街道。
- 8.
收灯释义:旧俗农历正月十五为灯节,正月十三日谓上灯,正月十八日谓收灯。
- 9.
正灯释义: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
- 10.
溜百病释义:外甥打灯照舅,别管现在的小孩还玩不玩灯笼,至少在灯节逛逛花灯还是挺有趣的。
- 11.
箒卜释义:吴 中旧俗妇女于正月灯节用裙束破帚以占事,谓之“箒卜”。
- 12.
箕卜释义:吴中古俗﹐每岁正月灯节﹐取筲箕饰以女装﹐插箸为口谓之箕姑﹐令二童子夹扶之﹐使书沙盘﹐以占吉凶﹐称为箕卜。
- 13.
羊灯释义:用竹丝扎成外糊以纸的羊形灯。民间常在灯节悬挂。
- 14.
胡闹八光释义:方言。无理的行动。亦谓行动任意,不合理。老舍《老字号》:“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才挂上四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胡闹八光。”老舍《四世同堂》四四:“现在,给她丢人的反倒是她的心上的肉,而不是 高第。她不能再激怒了 高第,使 高第 也去胡闹八光。”
- 15.
葡萄架释义:⒈为使葡萄苗能顺利生长结实而搭的竹架子。⒉灯节时所放的一种烟火。
- 16.
送灯释义:旧俗富人嫁女后第一个元宵节,送新灯以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送灯﹞此系富而好礼者方有之,女出阁后……逢灯节送各式新灯。”汪曾祺《晚饭花》:“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 17.
避岁释义:⒈古人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兴建土木要避开太岁的方位,否则就要遭受祸害。唐 白居易《禽虫》诗之一:“燕违戊己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自注:“不知其然也。燕衔泥常避戊己日;鹊巢口常避太岁,验之皆信。”明 杨基《感怀》诗:“鹊巢知避岁,终为鳩所居。”⒉旧时迷信,谓新年所属地支与某人生肖冲克,过年时某人应离家避居,否则会遭灾祸。明 归有光《与沉敬甫书》之八:“暂投 永怀寺 避岁,灯前后可入城也。”按,灯指灯节,即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