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酌 [cān zhuó]
1. 参考斟酌。
例参酌裁决。
英[deliberate; consider sth.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参酌 引证解释
⒈ 犹言参考;酌定。
引《后汉书·曹褒传论》:“汉 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 叔孙通 颇採经礼,参酌 秦 法。”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却説 张飞 自送 玄德 起身后,一应杂事,俱付 陈元龙 管理;军机大务,自家参酌。”
鲁迅 《花边文学·再论重译》:“遇到这种参酌各本而成的译本,批评就更为难了,至少也得能看各种原译本。”
⒉ 犹商讨。
引《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四年》:“﹝ 宋威 ﹞迹状如此,不应復典兵权,愿与内大臣参酌,早行罢黜。”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以所见所闻,会同督抚 胡宗宪 等参酌议论。”
《清史稿·兵志十一》:“嗣选通晓製造之员,与洋商参酌,定造抬枪机器。”
国语词典
参酌 [cān zhuó]
⒈ 参考、斟酌。
引《后汉书·卷三五·张纯等传》论曰:「汉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经礼,参酌秦法。」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张飞自送玄德起身后,一应杂事,俱付陈元龙管理;军机大务,自家参酌。」
参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擘释义:⒈犹分配。宋 苏轼《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而州郡大小,户口多寡不同,亦合参酌品配,从逐司公共相度分擘,方得允当。”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竦议五路讲讨》:“竦(夏竦)集幕职兵官,议五路进讨。凡五昼夜,屏人絶吏,所谋祕密,处置军马,分擘粮草,皆有文字。”⒉分离,分开。明 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又各自以其师説转相授受,虽支派分擘,莫不绳然,以世迭谱。”⒊犹言分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近闻贼聚兵一路以敌王师,若两路协力,分擘要害,尚虑诸将晚进,士卒骄怯,未能大挫其锋。”
- 2.
加减释义:⒈增加和减少;增删。《晋书·刑法志》:“《刑名》所以经略罪法之轻重,正加减之等差。”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魏史》所书,则全出 沉 本。如事有可耻者,则加减随意,依违饰言。”⒉中医处方,根据古来汤方,参酌病人情况,加进和减去几味药,谓之某某汤加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开了脉案,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便去了。”⒊古代的一种博戏。其法已失传。宋 李清照《打马图序》:“选仙、加减、插关火,质鲁任命,无所施人智巧。”
- 3.
北魏律释义:根据汉律,参酌魏、晋和南朝的律令,先后经过九次修订法律。
- 4.
参会释义:⒈汇集。 ⒉参酌综合。⒊参见;拜会。⒋三者会合。
- 5.
参取释义:参酌吸取。
- 6.
参叩释义:⒈亦作“参扣”。参酌叩问。⒉拜见。
- 7.
参定释义:参酌商定。
- 8.
参择释义:参酌选取。
- 9.
参正释义:参酌校正。
- 10.
参用释义:⒈间杂而用;兼用。⒉参酌使用、任用。
- 11.
参稽释义:参酌稽考;对照查考。
- 12.
参缀释义:⒈参与附缀。 意谓追随。⒉参酌连缀。
- 13.
参较释义:参酌比较;比照核验。
- 14.
参酌释义: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参酌处理。参酌具体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 15.
审参释义:审核参酌。
- 16.
离参释义:分别调查参酌。
- 17.
茶引释义: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 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引上的规定从事贸易。此制始于 宋 代,元、明、清 仍之,清 末渐废。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江茶》:“政和 初,蔡京 欲尽笼天下钱实中都,乃创引法,即 汴京 置都茶场,印卖茶引,许商人赴官算请,就园户市茶,赴所在合同场秤发,岁收息钱四百餘万緡。”《宋史·赵开传》:“﹝ 建炎 二年﹞参酌 政和 二年 东京 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宋 时禁茶榷税,但是茶商纳了官银,方关茶引
- 18.
详允释义:⒈平正允当。 南朝 梁 沉约《授萧惠休右仆射诏》:“才学淹通,识裁详允。”唐 元稹《元藇杭州刺史等制》:“以 藇 之理课甄明,以 弘度 之奏议详允,以 玄亮 之学古从政,以 公逵 之守道立身,僉命为邦,庶可胜残而去杀矣。”《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判大理寺事 竇仪 等上《重定刑统等书》,詔刊板摹印颁天下。仪 等参酌轻重,时称详允。”⒉报准;批准。《晋书·礼志上》:“贺循 等所上仪注又未详允,事竟不行。”明 沉鲸《双珠记·处分后事》:“你的罪名文书,刑部已详允下来,及早打点后事。”清 魏象枢《刑科奏
- 19.
轨则释义:规则;准则。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唐 杨炯《隰川县令李公墓志铭》:“诸侯取其轨则,四海瞻其仪表。”《清史稿·礼志一》:“顺治 三年,詔礼臣参酌往制,勒成礼书,为民轨则。”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言谈合乎轨则,行为揆乎正义,好恶是非都得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