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意思
běijīngxué

北京大学

简体北京大学
繁体北京大學
拼音běi jīng dà xué
注音ㄅㄟˇ ㄐ一ㄥ ㄉㄚˋ ㄒㄩㄝˊ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ěi bèi,(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组词】: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组词】:败北。 ◎ 古同“背”,违背,违反。

jīng,(1) 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组词】:京城。京都。京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京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京剧。京师(首都的旧称)。京绣。京菜。(2) 大。(3) 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组词】:京族。(5) 姓。

dà dài,(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组词】: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例句】: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组词】:大局。大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组词】:不大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组词】:老大。(6) 敬辞。【组词】:大作。大名。大手笔。(7) 时间更远。【组词】:大前年。(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组词】:大概。大凡。(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1) 古通“太”。(2) 古通“泰”。

xué,(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组词】: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例句】:学校(简称“学”或“校”)。学院。学府。中学。大学。上学。(3) 掌握的知识。【例句】: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学位。学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学。治学。学识。博学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组词】:学说。哲学。数学。小学(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基本含义

指中国最高学府和最具声望的大学。

北京大学的意思

北京大学 [běi jīng dà xué]

1. 中国的文理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898年,当时称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12年改现名。设有数学、物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法律等系和经济学院、研究生院以及多个科学中心。


国语词典

北京大学 [běi jīng dà xué]

⒈ 位于北平的国立大学。民国元年就原有的京师大学堂改称,后因农、医、工、法等各学院独立为大学后,北京大学遂成为文理科的综合大学。是当代思想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一所大学。


北京大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名释义:⒈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机关团体名之类,如“鲁迅、淮河、北京大学”。⒉特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个体属性的部分(区别于“通名”),如“淮河”这个专有名词中“淮”是专名。
    • 2.
      中国小说史略释义:鲁迅著。 二十八篇,系作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后编入《鲁迅全集》。
    • 3.
      冯文炳释义:小说家。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教授。作品擅长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乡村生活,风格朴实平淡。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等。
    • 4.
      冯至释义:(1905-1993)诗人,外国文学研究家。 河北涿县(今涿州)人。1930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建国后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及《杜甫传》、《德国文学简史》等。
    • 5.
      北京大学图书馆释义: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1912年随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而改称北京大学图书部,1931年改现名。截止80年代末,馆藏图书三百五十余万册。
    • 6.
      叶永烈释义:(1940-)作家。 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981年起专事创作。著有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纪实文学《红色的起点》及《陈伯达其人》等。
    • 7.
      哈定悲剧释义:公共资源悲剧最初由哈定提出。 哈定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将之译成《公共地悲剧》,但哈定那里的the commons不仅仅指公共的土地,而且指公共的水域、空间等等;武汉大学的朱志方教授将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译成《大锅饭悲剧》,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切合哈定所表达的意思。
    • 8.
      唐敖庆释义:(1915-)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专长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在分子内旋转势能函数、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合著有《配位场理论方法》、《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量子化学》等。
    • 9.
      宋之的释义:(1914-1956)剧作家。河北丰润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后参加左翼戏剧运动。曾被捕入狱。1946年进入解放区。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文艺》主编。剧作有《雾重庆》、《群猴》、《保卫和平》等。
    • 10.
      就学释义:旧指学生到老师所在的地方去学习,今指进学校学习:就学于北京大学。
    • 11.
      新文化运动释义: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纷纷撰文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白话文。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聘请新文化运动人物任教,使其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 12.
      旁听释义:⒈参加会议而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⒉非正式地随班听课:旁听生。他在北京大学旁听过课。
    • 13.
      李大钊释义:(1889—192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学者、诗人。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编辑《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同改良主义思想作斗争。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他对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 14.
      林语堂释义:(1895—1976)中国现代文学家。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今龙海)人。1919年后去美国、德国留学。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著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我的话》等。英文译著有《论语》《老子》等。
    • 15.
      汴京大学释义:出现在小说《此间的少年》里虚拟的大学,按照江南的大学教育背景来说,汴京大学是北京大学的意思。
    • 16.
      潘菽释义:心理学家。 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要著作有《心理学概论》、《社会的心理学基础》等。
    • 17.
      章士钊释义:(1881-1973)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 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后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 18.
      联大释义:⒈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联大宣布结束。⒉联合国大会。
    • 19.
      胡书释义:⒈胡人的文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天文、画绘、棊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鍊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⒉指科斗书。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陶唐 之世,越常国 献千岁神龟,方三尺餘,背上有文科斗书,记开闢以来。帝命録之,谓之龟歷。伏滔 述帝功德铭曰:‘胡书龟歷之文。’”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新野 有生祠之庙,河 南有胡书之碣。”一说,胡书之碣谓 三国 胡昭 所书之碣。参阅 周一良《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见《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 20.
      范长江释义:(1909-1970)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到西北地区采访,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到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后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长。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北京大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名释义:⒈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机关团体名之类,如“鲁迅、淮河、北京大学”。⒉特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个体属性的部分(区别于“通名”),如“淮河”这个专有名词中“淮”是专名。
    • 2.
      中国小说史略释义:鲁迅著。 二十八篇,系作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后编入《鲁迅全集》。
    • 3.
      冯文炳释义:小说家。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教授。作品擅长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乡村生活,风格朴实平淡。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等。
    • 4.
      冯至释义:(1905-1993)诗人,外国文学研究家。 河北涿县(今涿州)人。1930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建国后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及《杜甫传》、《德国文学简史》等。
    • 5.
      北京大学图书馆释义: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1912年随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而改称北京大学图书部,1931年改现名。截止80年代末,馆藏图书三百五十余万册。
    • 6.
      叶永烈释义:(1940-)作家。 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981年起专事创作。著有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纪实文学《红色的起点》及《陈伯达其人》等。
    • 7.
      哈定悲剧释义:公共资源悲剧最初由哈定提出。 哈定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将之译成《公共地悲剧》,但哈定那里的the commons不仅仅指公共的土地,而且指公共的水域、空间等等;武汉大学的朱志方教授将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译成《大锅饭悲剧》,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切合哈定所表达的意思。
    • 8.
      唐敖庆释义:(1915-)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专长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在分子内旋转势能函数、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合著有《配位场理论方法》、《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量子化学》等。
    • 9.
      宋之的释义:(1914-1956)剧作家。河北丰润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后参加左翼戏剧运动。曾被捕入狱。1946年进入解放区。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文艺》主编。剧作有《雾重庆》、《群猴》、《保卫和平》等。
    • 10.
      就学释义:旧指学生到老师所在的地方去学习,今指进学校学习:就学于北京大学。
    • 11.
      新文化运动释义: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纷纷撰文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白话文。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聘请新文化运动人物任教,使其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 12.
      旁听释义:⒈参加会议而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⒉非正式地随班听课:旁听生。他在北京大学旁听过课。
    • 13.
      李大钊释义:(1889—192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学者、诗人。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编辑《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同改良主义思想作斗争。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他对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 14.
      林语堂释义:(1895—1976)中国现代文学家。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今龙海)人。1919年后去美国、德国留学。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著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我的话》等。英文译著有《论语》《老子》等。
    • 15.
      汴京大学释义:出现在小说《此间的少年》里虚拟的大学,按照江南的大学教育背景来说,汴京大学是北京大学的意思。
    • 16.
      潘菽释义:心理学家。 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要著作有《心理学概论》、《社会的心理学基础》等。
    • 17.
      章士钊释义:(1881-1973)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 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后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 18.
      联大释义:⒈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联大宣布结束。⒉联合国大会。
    • 19.
      胡书释义:⒈胡人的文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天文、画绘、棊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鍊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⒉指科斗书。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陶唐 之世,越常国 献千岁神龟,方三尺餘,背上有文科斗书,记开闢以来。帝命録之,谓之龟歷。伏滔 述帝功德铭曰:‘胡书龟歷之文。’”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新野 有生祠之庙,河 南有胡书之碣。”一说,胡书之碣谓 三国 胡昭 所书之碣。参阅 周一良《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见《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 20.
      范长江释义:(1909-1970)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到西北地区采访,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到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后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长。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北京大学造句

1.考上北京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2.考进北京大学的大多都是百炼成钢,刻苦学习的人。

3.王方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心潮起伏,如翻江倒海一般。

4.姐姐今年参加高考成绩优异,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5.十月十九日,北京大学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

6.他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后,决定报考北京大学

7.当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8.姐姐终于考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

9.北京大学招生一向很严,向来是宁缺毋滥。

10.他不顾一切地勤奋学习,像中了魔似的焚膏继晷,终于考入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什么意思 北京大学读音 怎么读 北京大学,拼音是běi jīng dà xué,北京大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北京大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