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署 [sān shǔ]
1. 汉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
三署 引证解释
⒈ 汉 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引《后汉书·和帝纪》:“引三署郎召见禁中。”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唐 沉佺期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明朝题 汉 柱,三署有光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杨雄 为侍郎,乃三署郎,非尚书郎也。”
三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署释义:汉 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后汉书·和帝纪》:“引三署郎召见禁中。”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唐 沉佺期《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明朝题 汉 柱,三署有光辉。”清 袁枚《随园随笔·官职》:“杨雄 为侍郎,乃三署郎,非尚书郎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 2.
久次释义:⒈指年资长短。 《史记·儒林列传》:“孝景 时﹝ 董仲舒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⒉久居鲁官次。《后汉书·黄琬传》:“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李贤 注:“久次,谓久居官次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内阁中书外补》:“序班十人,久次当迁。”
- 3.
优量释义:酌量从宽。《宋史·文帝纪》:“今年有不收处,都原之。凡诸逋债,优量申减。”《南齐书·武帝纪》:“京师囚繫,悉皆原宥。三署军徒,优量降遣。”
- 4.
句盾释义:即钩盾。 官署名。《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渭水 虒上 小女 陈持弓 年九岁,走入 横城门,入 未央宫 尚方掖门,殿门门卫户者莫见,至句盾禁中而觉得。”颜师古 注:“句盾,少府之署。”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建春门》:“建春门 内御道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署。”句,一本作“勾”。
- 5.
校书郎释义: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唐 以后历代因之。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显宗 时,徵诣 兰臺,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
- 6.
覈选释义:审核选择。 《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弹射百僚,覈选三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