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容 [yí róng]
1. 人的外貌,尤指动人的或健康的外貌。
英[appearance; bearing; looks;]
仪容 引证解释
⒈ 仪表;容貌。
引《东观汉记·明帝纪》:“臣望颜色仪容,类似先帝。”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这孩儿仪容儿清秀,模样儿英杰。”
清 孙枝蔚 《览古》诗之二:“君子贵立身,仪容安足夸。”
赵树理 《三里湾·写作前后》:“从从容容描绘出 三里湾 全景, 旗杆院 的气派和 玉梅 这个人的风度仪容。”
国语词典
仪容 [yí róng]
⒈ 仪表容貌。
引《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红楼梦·第一回》:「原来一个丫鬟在那里掐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
近容貌
仪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从四德释义:封建社会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 2.
三始释义:⒈三朝。指正月一日。⒉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⒊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⒋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 3.
不脩边幅释义: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亦作“不修边幅”。
- 4.
丰范释义:对人风度仪容的美称。
- 5.
义眼释义:假眼。用特定材料制成,代替因失明而被摘除的眼球,借以改善仪容,但不起视觉代偿作用。
- 6.
九十其仪释义:九、十:虚数,形容多;仪:仪表。 旧时指女子出嫁时,父母反复叮咛要注意仪容举止。指礼仪非常多。也指夸奖新妇的仪态很美。
- 7.
令仪释义:⒈谓整肃威仪。 ⒉指美好的仪容、风范。⒊盛美的典礼。
- 8.
令容释义:美好的仪容。
- 9.
令望释义:⒈谓仪容善美,使人景仰。《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郑玄 笺:“人闻之则有善声誉,人望之则有善威仪。”⒉引申指美好的名声。《陈书·沉众传》:“高祖 大怒,以 众 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新唐书·于志宁传》:“狎而近之,无益令望,有损盛德。”《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羡之 等以 宜都王 义隆 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称皇太后令,数帝过恶,废为 营阳王,以 宜都王 纂承大统。”⒊指有美好名声的人。《周书·令狐整传》:“令狐延保 西州令望,方城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縶维。”《隋书
- 10.
以舞相属释义:指汉代一种交谊舞,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为报。这种交际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姿态仪容都有讲究,违反了规矩就是失礼。
- 11.
仪举释义:仪容举止。
- 12.
仪型释义:⒈同“仪刑”。做楷模,做典范。⒉楷模;典范。⒊仪容。
- 13.
仪宇释义:仪容;器量。
- 14.
仪容释义:仪表1(多就容貌说):仪容俊秀,举止大方。
- 15.
仪干释义:仪容体格。
- 16.
仪度释义:⒈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⒉礼仪法度。⒊仪容风度。
- 17.
仪形释义:⒈仪容;形体。⒉谓画其形貌。⒊效法。⒋行法规;做楷模。⒌典范;楷模。
- 18.
仪操释义:仪容节操。
- 19.
仪状释义:仪容形状。 《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宋 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 20.
仪范释义:⒈礼法,礼仪。《晋书·谢安传》:“安 虽处衡门,其名犹出 万 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南史·袁湛传》:“愍孙 峻於仪范,废帝 倮之迫使走,愍孙 雅步如常。”《隋书·儒林传·马光》:“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⒉仪容,风范。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 人 南楚材 者,旅游 陈 潁。岁久,潁 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明 张居正《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