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cǎi wēi]
1. 《诗·小雅》篇名。《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指亡国。参见:采薇。
采薇 引证解释
⒈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叔齐,反对 周武王 伐 纣,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引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 《诗·小雅》篇名。 《〈诗〉序》:“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
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⒉ 《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伯夷、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引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
《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⒊ 指亡国。
引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国语词典
采薇 [cǎi wēi]
⒈ 比喻隐居山林。参见「采薇」条。
引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当年汉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商山,不见采薇之老。」
采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月释义:⒈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 孟津。”孔 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 紂。”宋 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 秦始皇 以父 庄襄王 名 楚,称 楚 曰 荆;其名曰 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⒉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玄 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
- 2.
不来释义:⒈不归。 《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朱熹 集传:“来,归也。”⒉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 3.
伯夷叔齐释义:商 末 孤竹君 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 叔齐 为继承人。 孤竹君 死后, 叔齐 让位给 伯夷 , 伯夷 不受, 叔齐 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 周 国。 周武王 伐 纣 ,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 灭 商 后,他们耻食 周 粟,采薇而食,饿死于 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 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 疏引《春秋少阳篇》:“ 伯夷 姓 墨 ,名 允 ,字 公信 。伯,长也;夷,謚。 叔齐 名 智 ,字 公达 , 伯夷 之弟, 齐 亦谥也。”封建社会
- 4.
卒章释义:诗、词、文章结尾的段落。 《左传·宣公十二年》:“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仿佛乎 汉武 也。”唐 白居易《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宋 梅尧臣《暮雪》诗:“采薇歌卒章,霏霏霑车轮。”
- 5.
周薇释义: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 灭 殷,伯夷叔齐 耻食 周 粟,采薇而食,终于饿死在 首阳山。后遂以“周薇”为坚守气节之典。
- 6.
声势汹汹释义: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騎或步,或弓或弩,馬嘶人沸,聲勢洶洶。”亦作“聲勢汹汹”。鲁迅《故事新编·采薇》:“文盲们不大懂得他的议论,但看见声势汹汹,知道一定是反对的意思,也只好作罢了。”
- 7.
官报释义:⒈犹邸报。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官民们都不肯给他们超然,时时送来些搅扰他们的消息,或者是官报,或者是新闻。”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场:“适才看见官报,据说官兵一连大败,流寇逼近京师,恐怕就要进城了。”⒉官家的录取通知书。明 阮大鋮《燕子笺·放榜》:“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
- 8.
少师释义:⒈古代官名。 “三孤”之一。周 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北周 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参见“少保”。⒉古代官名。乐官。《仪礼·大射》:“僕人正徒相大师,僕人师相少师。”郑玄 注:“大师、少师,工之长也。”工,指乐工。《论语·微子》:“少师 阳,击磬 襄,入於海。”鲁迅《故事新编·采薇》:“我今天去拜访过了。一个是 太师疵,一个是 少师强,还带来许多乐器。”⒊古称士之致仕者。《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就先生而谋宾介”汉 郑玄 注:“主人谓诸侯
- 9.
岁阳释义:⒈亦称“岁雄”。 古代以干支纪年,十干叫“岁阳”。《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宋 洪迈《容斋三笔·岁月日风雷雄雌》:“虞喜 天文论,汉《太初历》十一月甲子夜半冬至云:‘岁雄在閼逢……’又云:‘甲岁雄也,毕月雄也,陬月雌也。’大抵以十干为岁阳,故谓之雄,十二支为岁阴,故谓之雌。”⒉《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毛 传:“阳,历阳月也。”郑玄 笺:“十月为阳。”后用以指农历十
- 10.
戍役释义:⒈戍边的军士。 《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唐 李端《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⒉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 11.
明主释义: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 妲己 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
- 12.
来思释义:《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又《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涂。”朱熹 集传:“《采薇》之所谓来,戍毕时也。此诗之所谓来,归而在道时也。”高亨 注:“思,语气词。”后以“来思”表示回来、归来的意思。
- 13.
柱杖释义:⒈手杖。宋 沉括《梦溪笔谈·异事》:“﹝ 李遥 ﹞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柱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的挨上去。”⒉拄着手杖。清 葆光子《物妖志·木类·柳》:“秋水寒潭,柱杖穿花,一无留念。”
- 14.
正声释义:⒈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章炳麟《辨诗》:“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⒉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三国 魏 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
- 15.
漆身释义:⒈以漆涂身。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明 陆垹《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清 刘震《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⒉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
- 16.
甲士释义:披甲的战士。 泛指士兵。《左传·闵公二年》:“齐侯 使 公子无亏 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 曹。”《后汉书·皇甫规传》:“郡将知 规 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 羌 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三国演义》第三回:“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 伯夷 和 叔齐 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
- 17.
薇歌释义:古代 孤竹君 之二子 伯夷、叔齐 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而食。饿且死,作《采薇之歌》。事见《史记·伯夷列传》。
- 18.
采薇释义:殷 末,孤竹君 二子 伯夷、叔齐,反对 周武王 伐 纣,曾叩马而谏。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
- 19.
鋭气释义:⒈旺盛的气势。⒉指气势旺盛。词语出处。⒊旺盛的气势。《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鋭气挫於险塞,粮食竭於内府。”晋 左思《蜀都赋》:“鋭气剽於中叶,蹻容世於乐府。”明 屠隆《綵毫记·官兵大捷》:“王师鋭气吞强敌,神机鬼杂测。”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叔齐 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⒋指气势旺盛。《汉书·赵充国传》:“急因天时大利,吏士鋭气,以十二月击 先零羌。”
- 20.
钞本释义:⒈宋 元 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金史·食货志三》:“陕西 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原来 元 朝初年行钞,第一有金银和丝为钞本(准备金),各路无钞本的不发新钞。”⒉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有《晏元献集》一部,二十餘帙,钞本也。”清 邓显鹤《<船山遗书目录>序》:“文集,诗集……皆奇零不成部帙,餘俱钞本。”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不久,他送了 武王 的《太誓》的钞本来。”⒊供抄写用的簿本。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四:“随手翻开一本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