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衔 [zhí xián]
1. 职位和头衔。
英[post and rank;]
职衔 引证解释
⒈ 犹官衔。
引《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我 宋 以来,宰相解位,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不必管事。”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盖虽春坊官,必须兼翰林院职衔,方得预纂脩之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你犯了法,这个职衔经本县详革了。”
鲁迅 《书信集·致沉雁冰》:“‘顾问’之列,我不愿加入。因为先前为了这一类职衔,吃苦不少。”
⒉ 职位和军衔。如上校团长,团长是职,上校是衔。
国语词典
职衔 [zhí xián]
⒈ 职位的头衔。
引《三国演义·第一〇回》:「李、郭、张、樊四人各自写职衔献上,勒要如此官品。」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收在帐下,赏给千总职衔,军前效力。」
职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内祠释义:指宫观使。宋 真宗 时设宫观使,掌在京宫观,以宰执充任。后作为安置罢职大臣的职衔。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故相入朝,以经筵或内祠奉朝请。”《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十年》:“朕眷倚甚切,而不能强其从也,姑畀内祠,以便咨访。”
- 2.
列衔释义:谓签署职衔。 罗尔纲《太平天囯史事考·太平天囯领导集团内讧考》:“第四条,太平天囯 辛酉十一年颁行新历奏章,仍有 杨秀清 列衔。”
- 3.
号纸释义:明 清 时代政府所颁记载土司袭位者职衔,世系、承袭年月的书状。《清史稿·土司传二·四川》:“小姓寨 土百户,其先 郁从文,於 明 末归附,授长官司职衔印信,管束番众。顺治 年间,将 明 时印信号纸呈缴。”《清史稿·土司传二·四川》:“嘉庆 八年,土司 罗藏策登 为正土司头人 云甸 等戕害,以头人 阿彩登舟 拔补,颁给印信号纸。”
- 4.
唐蕃会盟碑释义:碑名。 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 长庆 三年(公元823年)吐蕃 赞普 可黎可足 为纪念 唐 蕃 会盟所建。在今 西藏 拉萨市 大昭寺 前。碑上以 藏 汉 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 唐 蕃 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 5.
官品释义:⒈官职的品第等级。三国 魏 开始将官职分为九品;北魏 以后,品又分正、从。南朝 梁 沉约《奏弹王源》:“源 官品应黄纸,臣輒奉白简以闻。”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单于都护府》:“唐高宗 麟德 元年正月,改交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官品同大都督府。”《三国演义》第十回:“李(李傕)、郭(郭汜)、张(张济)、樊(樊稠)四人各自写职衔献上,勒要如此官品。”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太守问功名胡底?女推之曰:‘八字入格,自是二品贵人,所可惜者,官品高而人品低,人爵进而天爵退耳。’”⒉指生物。严复 译《天演论
- 6.
官役释义:⒈犹职衔。 ⒉指小官吏和差役。
- 7.
官衔牌释义:旧时官员出行的前导仪仗之一,牌上写明本官的职衔。
- 8.
平牒释义: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地互通文牒,谓之“平牒”。
- 9.
序衔释义:旧指在公文上依次具列职衔、姓名。
- 10.
板授释义:⒈指诸王大臣权授下属官职。别于帝王诏敕任命。《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元年》:“绍(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胡三省 注:“时 卓 挟天子,绍 等罔攸禀命,故权宜板授官号。”宋 程大昌《演繁露·白板天子》:“晋 乱,国璽没,胡人号 晋 诸帝为白板天子。白板,如今板授之官,无詔敕也。”⒉指授予高龄老人荣誉职衔。《北史·隋纪下·炀帝》:“高年之老,加其板授,并依别条,赐以粟帛。”《通典·职官十五》:“太极 元年初,令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朱衣执象笏。”
- 11.
板职释义:古代授予老人的名誉职衔。《北史·辛雄传》:“兵起歷年,死亡者众,或父或子,辛酸未歇,见存耆老,请假板职,悦生者之意,慰死者之灵。”《周书·武帝纪上》:“幸 津门,问百年,赐以钱帛,又赐高年板职各有差。”
- 12.
职名释义:⒈犹职衔。 ⒉书写官衔和姓名的名帖。亦泛指名刺。
- 13.
良懦释义:善良而懦弱的人。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款犯》:“殄此巨憝,以安良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这 夏作人 是 新安县 人氏,捐有一个都司职衔,平日包揽词讼,无恶不作,横行乡里,欺压良懦。”
- 14.
虚衔释义:⒈空职衔。相对于实职而言。⒉空名称。
- 15.
边俸释义:边地官员的俸禄。明 卢象昇《请改厅官职衔疏》:“每见腹里有司陞迁考选,輒引边俸之例,明乎任边事者最为苦难,其俸期特减於内地也。”《清史稿·选举志五》:“官吏陞转论俸,惟外官视年劳为差,异於京秩。在外有边俸,有腹俸。腹俸之道、府、州、县佐贰、首领官,五年无过失,例得迁擢。边俸异是……边疆水土恶毒,或不俟三年即陞。”清 蒋士铨《桂林霜·幕议》:“似俺管刑名章奏所办的,如復边俸,斥蠧员,弛禁约,兴民利,清盐政,勉劳吏,一一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