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军校 军校的意思
jūnxiào

军校

简体军校
繁体軍校
拼音jūn xiào
注音ㄐㄨㄣ ㄒ一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ūn,(1) 武装部队。【组词】:军威。军服。行(xíng )军。军功。军犬。军备。军纪。军衔。军阀。军令状。异军突起。溃不成军。(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组词】:劳动大军。

xiào jiào,(1)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组词】:校园。校长。(2)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3)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例句】: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1) 比较。【组词】:校场。(2) 查对、订正。【组词】:校勘。校订。校对。

基本含义

军校是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府。

军校的意思

军校 [jūn xiào]

1. 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

[ military academy; ]

3. 学生们在这里将习惯穿制服和以后的军事工作的预备学校。

军校 引证解释

⒈ 任辅助之职的军官。

《晋书·职官志》:“武帝 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董绍颜》:“彦思 曰:‘吾军校,死於锋刃吾事也。’”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 左良玉 ﹞少起军校,以斩级功,官 辽东 都司。”

⒉ 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


国语词典

军校 [jūn xiào]

⒈ 军中的副官。

《晋书·卷二四·职官志》:「武帝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

⒉ 培养军官或士官的学校。


军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军释义: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 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史记·齐太公世家》:“晋 使 郤克 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 将上军,欒书 将下军,以救 鲁 卫 伐 齐。”《后汉书·何进传》:“是时置 西园 八校尉,以小黄门 蹇硕 为上军校尉,虎賁中郎将 袁绍 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 鲍鸿 为下军校尉。”
    • 2.
      不德释义:⒈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⒉不自以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南朝 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
    • 3.
      中山舰事件释义:也叫三二○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其亲信下令调共产党人李之龙担任舰长的中山舰到黄埔候用,随即反诬共产党“擅入黄埔”“阴谋暴动”。接着于3月20日拘捕了中山舰舰长等共产党员五十多人,又强迫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退出,并调动军队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这是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企图篡夺国民革命军领导权的阴谋事件。
    • 4.
      佛面释义:⒈指佛像面部。《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冥祥记》:“唐 贞观 二十年,征 龟兹。有 薛孤训 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 龟兹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金。”《水浒传》第八三回:“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清 翟灏《通俗编·释道》:“《涌幢小品》: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⒉佛的面子,佛的情面。元 宋元怀《拊掌录》:“赵閲道 罢政閒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贄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后
    • 5.
      军仪释义:⒈军队的礼仪。 《魏书·阳平王熙传》:“ 太宗 治兵於东部,詔 熙 督十二军校閲,甚得军仪, 太宗 嘉之,赏赐隆厚。”⒉军事仪仗。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转补都督。”《北史·李迁哲传》:“仍给军仪鼓节,令与 田弘 同讨 信州 。”《南史·垣护之传》:“ 崇祖 闻 陈显达 、 李安人 皆增给军仪,乃启求鼓吹横吹。”
    • 6.
      宣帖释义:又称宣札。宋 代颁给军校的委任状,持此可依照恩例升补官职。《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帝﹞命 纲 为亲征行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 曹曚 副之,置司于大晟府,辟置官属,赐银各百万,朝议、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誥宣帖三千道,许便宜从事。”
    • 7.
      少年飘泊者释义: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6年发表。汪中出身佃农,父母被地主害死后,他只身飘流在外,后当了纱厂工人,并参加工会工作。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他被捕入狱。出狱后投考了黄埔军校,后在惠州一战中牺牲。
    • 8.
      左校尉释义:东汉灵帝时,在京都洛阳,设立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左校尉、助军左校尉、右校尉、助军右校尉。
    • 9.
      手炮释义:手掷的炸药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天武军校 荆嗣,率众先登,手刃数人,足贯双箭,中手礮,折碎二齿。”
    • 10.
      手礮释义:手掷的炸药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天武军校 荆嗣,率众先登,手刃数人,足贯双箭,中手礮,折碎二齿。”
    • 11.
      护军营释义:清 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选八旗 满洲、蒙古 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雍正 三年(1725年),又设 圆明园 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清文献通考·兵二》:“天聪 年间,设巴牙喇营,为护军营之始。顺治 初,详定营制,初以上三旗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守卫禁门,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门,遇行围出征,则八旗一律分拨。雍正 七年,始定八旗护军,均司禁卫。”
    • 12.
      捏两把汗释义:同“捏一把汗”。《水浒传》第二六回:“两边众邻舍看见 武松 回了,都吃一惊,大家捏两把汗。”《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却説伏侍的众军校看见 令公 叫呼不应,到替他捏两把汗。”
    • 13.
      排军释义:原指一手持盾,一手执矛的士卒。后用以泛称军校。
    • 14.
      教官释义:军队、军校中担任教练或讲授文化知识的军官。
    • 15.
      杜聿明释义:(1905-1981)陕西米脂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政府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代司令长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曾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到缅甸支援盟军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被特赦。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 16.
      炮帘释义:亦作“礟帘”。 护炮的栅栏。《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八年》:“﹝ 刘整 ﹞授军二百,令 世昌 立礟帘於 樊城 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礮帘立。”
    • 17.
      眉头一展,计上心来释义: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元 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眉头一展,计上心来,众军校那里?”
    • 18.
      端揆释义: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南史·谢举传》:“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 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 韩王 妃,男 遗爱 尚 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宋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三公端揆之贵,施於军校;衣紫执象之荣,被於胥史。”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梁书·沉约传》:“六朝人以僕射为端揆。”
    • 1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释义:也 叫北伐战争、大革命。1924—1927年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 共合作,创建了黄埔军校,组织了革命军队,建立了国民政府。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十个月中先后打 败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四十多万军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的反对,背叛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
    • 20.
      绵甲释义:清 代军校所穿的绵制护身铠甲。白缎面、蓝绸里,中衬丝绵,外布黄铜钉。上衣下裳,左右袖、护肩、护腋、前裆、左裆具全。

军校(junx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军校是什么意思 军校读音 怎么读 军校,拼音是jūn xiào,军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军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