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变 [bīng biàn]
1. 军队不听指挥、不守军纪而发生叛变的事情。
英[mutiny;]
兵变 引证解释
⒈ 军队哗变。
引《新五代史·杂传·王晏球》:“明宗 兵变,自 鄴 而南,遣人招 晏球。”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近者 吴淞 定海 之间,水卒呼粮,抶官缚吏,则兵变之渐矣。”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从前,遇到兵变与大的战事,老人便杵开一块墙,以便两个院子的人互通消息,和讨论办法。”
国语词典
兵变 [bīng biàn]
⒈ 军队叛变。
例如:「陈桥兵变」。
近叛乱
⒉ 男孩当兵时,女朋友变心,移情别恋,谑称为「兵变」。
兵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井乘释义:古代按甸(六十四井)为单位来摊派军赋(包括车马、兵甲、人员)的制度。 《左传·成公元年》“作丘甲”孔颖达 疏引《司马法》曰:“甸,六十四井,出长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谓之乘马。”梁启超《变法通议》:“井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彍骑,彍骑变为禁军。”参阅《汉书·刑法志》、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二。
- 2.
变兵释义:发动变乱的士兵;乱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有知其内情者,均谓变兵意在攻 袁。”巴金《家》二二:“公馆里头若是没有一个主人,那么变兵跑进来一把火就会把房子烧光的。”
- 3.
拳祸释义:对义和团反帝运动的诬称。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亦有谓为排外运动,与庚子拳祸相同者。”
- 4.
方镇骄兵释义:在唐中叶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兵变事件。
- 5.
正奇释义:古代兵法术语。正,用兵常法(如对阵交锋);奇,用兵变法(如设计邀截、袭击)。
- 6.
潢池弄兵释义: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 7.
潢池盗弄释义: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 也指发动兵变。同“潢池弄兵”。
- 8.
焚草释义:⒈焚烧茅草。⒉烧掉奏稿,以示谨密。⒊据《隋书·宇文化及传》载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时,司马德戡曾集兵城内举火与城外相应,隋炀帝闻声问是何事,裴虔通伪称:“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嚣耳。”炀帝信以为真,未加提防,遂被杀。史称此次兵变为“焚草之变”。
- 9.
谋朝篡位释义:指封建时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来谋夺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权的行为。 著名的篡位事件有唐朝的武门兵变、明朝的靖难之役等。现在指心怀不轨的人,不择手段的来谋夺上级的位置或排挤同级的行为。
- 10.
赵尔丰释义:(1845-1911)清末官员。汉军正蓝旗人。曾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11年署四川总督,镇压保路运动,残杀请愿民众,激起人民的武装反抗。武昌起义后,成都宣布独立,他煽动兵变,后被杀死。
- 11.
起工释义:动工;开工。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郧阳兵变》:“万历 十五年 李见罗 材抚 郧阳,改参将公署为书院,十月初二起工。”《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多承员外下顾,不知还在几时起工?”《西湖佳话·放生善迹》:“自起工至桥成之日,潮汐不至,以此得成大功。”
- 12.
陈桥兵变释义: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兵变。公元960年赵匡胤借口防御北汉和辽的侵犯,率军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北上。走到陈桥驿(今开封东北),他授意将士把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
- 13.
黄袍加身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 后来用“黄袍加身”指政变成功,夺得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