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鼓 [èr gǔ]
1. 二更天。
二鼓 引证解释
⒈ 二更天。
引宋 王明清 《恽麈后录》卷一:“夜漏已二鼓五筹,众前奏丐罢,始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漏下二鼓,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
二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兵释义:三种兵器。 指矛、戟、钺。《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兵者,徐邈 云:‘矛在东,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为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诸侯三鼓者去黑黄二鼓,则知三兵当去楯及弓矢。
- 2.
三鼓释义:⒈渭三度击鼓。《左传·庄公十年》:“齐 人三鼓。”宋 杨万里《仲良见和再和谢焉》诗:“吾才三鼓竭,君思九江宽。”⒉三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红楼梦》第一回:“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清 昭槤《啸亭杂录·马僧》:“未三鼓,公起视,自饲马。”
- 3.
二更释义: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又称二鼓。
- 4.
甲夜释义:初更时分。《东观汉记·明帝纪》:“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爽 乃投刀於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胡三省 注:“甲夜,初夜也。”参见“五夜”。
- 5.
青灯释义:⒈亦作“青鐙”。光线青荧的油灯。唐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宋 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白髮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清 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十一:“背老亲而独游,理 兔园 故业,青鐙顾影,悴可知己。”⒉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天雨花》第二回:“不念我,少年春,空房独守;不念我,红颜女,一世青灯。”《冷眼观》第一回:“张令 半世青灯,一行作吏,到任后吏治过於勤劳,偶染痰疾,刻已稍愈。”
- 6.
鼇山释义:⒈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宋 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买灯莫费 东坡 纸,今岁鼇山不入宫。”宋 周密《乾淳岁时记·元夕》:“元夕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门 观鼇山。擎輦者皆倒行,以便观赏。山灯凡数千百种。”《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不如去一处看,那里也抓缚着一座鰲山。”明 徐复祚《红梨记·豪讌》:“想梅花已漏 江 南信。看鰲山切云。”⒉山名。在 湖南省 常德市 北。《大明一统志·常德府》:“鼇山 在府城北七十里,本名 兽齿山。相传昔有僧 宣鉴、义存、文邃 三人同游此悟道,故其徒称‘鼇山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