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 [xī yuàn]
1. 即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例深居西苑。——清·张廷玉《明史》
英[three seas in Beijing;]
西苑 引证解释
⒈ 苑名。在 北京 旧皇城 西华门 西,本 金 离宫。 元 置大内。 清 时苑在大内西,因称 西苑。
引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顺天府》:“西苑 在皇城内,中有 太液池、琼华岛。”
冰心 《冬儿姑娘》:“说起来还有可笑的事呢,您知道 西苑 常驻兵,这些小贩子就怕大兵。”
⒉ 苑名。在 河南省 洛阳县 西。 隋 大业 初建,别名 会通苑、芳华苑。唐 称 紫苑,又称 禁苑。
引唐 杜宝 《大业杂记》:“元年夏五月,筑 西苑,周二百里。”
国语词典
西苑 [xī yuàn]
⒈ 地名。位于北平旧皇城西华门西。本为金朝的离宫,元、明、清诸代递加修缮,明、清时在大内之西,故称为「西苑」。内有太液池、琼华岛、广寒殿诸胜。
⒉ 隋炀帝大业初所筑的园林。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周围二百里,台观宫殿,华丽非常。
西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苑释义:指 晋 代 姑臧县 的 东苑城 与 西苑城。《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吾欲与公举大事,推 乞基 为主,二 苑 之众,尽我有也。”胡三省 注:“凉州 治 姑臧,有 东、西苑城。”
- 2.
十六院释义:隋炀帝 于西苑所筑的十六宫院。 唐 冯贽《南部烟花记·十六院》:“煬帝 十六院,皆自製名,择宫中佳丽厚有容色美人实之。”《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
- 3.
南熏释义:⒈亦作“南熏”。指《南风》歌。相传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参阅《礼记·乐记》疏引《尸子》、《史记·乐书》集解、《孔子家语·辩乐解》。唐 王维《大同殿赐宴乐敢书即事》诗:“陌上 尧 樽倾北斗,楼前 舜 乐动南薰。”唐 陆龟蒙《杂讽》诗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万年耳。”清 高士奇《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纪》诗之三:“高张广乐播南薰,宝幄楼船剑佩分。”⒉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唐 邬载《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明 何景明《中元节》诗:“北极犹前日,南
- 4.
板城渚口释义:古代 黄河 中段的重要渡口。 故址在今 河南 荥阳县 汜水镇 东北。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河 水又东逕 板城 北,有津,谓之 板城渚口。”亦省称“板渚”。《隋书·炀帝纪上》:“﹝ 大业 元年﹞发 河 南诸郡男女百餘万,开 通济渠,自 西苑 引 穀 洛 水达於 河,自 板渚 引 河 通於 淮。”
- 5.
洛阳苑释义:指 隋 唐 时 洛阳 之内苑。因在宫城之西,故称 西苑。又名 芳华苑、禁苑。周围一百二十六里,西至 孝水,北背 邙阜,南拒 非山。中有 翠微宫、积翠池 等。
- 6.
瀛台释义:⒈即瀛洲。⒉台名。在北京清故宫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台,趯台。三面临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两朝常作为夏日听政之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 7.
省寺释义: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唐 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唐 元稹《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下及 天寳,五世其居,冕昪駢比,罗列省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朝廷闢西苑,广御池,而尚书无厅事,郎曹无本局,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礼部试士或就 武成王庙,是岂太平之制度邪!望别修省寺,用列职官。”
- 8.
紫光阁释义:阁名。 在 北京 西苑 太液池(今 中南海)西岸。清 代于阁前殿试兵部中式武举,又为元旦宴请藩属王公之处。《清会典事例·工部·宫殿》:“二十五年,因 西苑 内平臺故阯,改建 紫光阁 五间,图功臣像於阁上。”
- 9.
隋炀帝释义:(569—618)即杨广。 公元604年杀父杨坚自立为帝。后征集大量民工,修成大运河,修建宫殿和西苑,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公元618年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
- 10.
隋苑释义:园名。隋炀帝 时所建。即 上林苑,又名 西苑。故址在 江苏省 扬州市 西北。唐 杜牧《寄题甘露寺北轩》诗:“天接 海门 秋水色,烟笼 隋苑 暮鐘声。”冯集梧 注:“《一统志》:扬州 隋苑,在 江都县 北七里。”
- 11.
隋西苑释义:据记载,隋西苑位于隋东都洛阳宫城以西,北背邙山,东北隅与东周王城为界,周一百二十里。
- 12.
鼠矢释义:⒈鼠的粪便。矢,通“屎”。《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成帝 建始 四年九月,长安 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桐柏尤多。巢中无子,皆有乾鼠矢数十。”《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胡冲《吴历》:“亮 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梅中有鼠矢。”⒉山茱萸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