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良 [jùn liáng]
1. 贤能优良之士。
俊良 引证解释
⒈ 贤能优良之士。
引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左右前后,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尽其用。”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鄙州歷选多俊良,镇抚时有诸侯王。”
明 刘基 《送陈庭学之成都卫照磨任》诗:“筹边楼 上罗俊良,况子敏学年方将。”
俊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臣释义:随从之臣下;侍从之臣。《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唐 宋之问《松山岭应制》诗:“尘销清蹕路,云溼从臣衣。”宋 杨亿《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因成纪事二十二韵》:“从臣沙苑马,卫士羽林枪。”明 刘基《赠杜安道》诗:“当时从臣皆俊良,近侍共推 徐 与 杜。”清 沉初《西清笔记·文献纪》:“先是内廷三品以上皆穿红衣,仿御前从臣之例。”
- 2.
俊良释义:贤能优良之士。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左右前后,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尽其用。”宋 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诗:“鄙州歷选多俊良,镇抚时有诸侯王。”明 刘基《送陈庭学之成都卫照磨任》诗:“筹边楼 上罗俊良,况子敏学年方将。”
- 3.
剗革释义:革除。《后汉书·左雄传》:“宗周 既灭,六国并 秦,阬儒泯典,剗革五等,更立郡县。”《旧唐书·王璵传》:“人吏百姓等,知陛下以从善为心,嫉恶为务,蠲除不急,剗革烦苛,皆喧呼於庭,抃跃於路。”唐 白居易《议盐法之弊》:“今若剗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无侥倖之人,上得析毫之计,斯又去弊兴利之一端也。”宋 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王公行状》:“是时上方登用俊良,剗革夙弊,公雍容侍从之列,以清风峻节,为一时所畏。”
- 4.
博学鸿词释义: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清 薛福成《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圣祖 高宗 两开博学鸿词,网罗俊良,激厉后进。”详“博学宏词”。
- 5.
奸凶释义:⒈亦作“姦兇”。亦作“姧凶”。亦作“奸兇”。亦作“奸凶”。指奸诈凶恶的人。三国 蜀 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駑钝,攘除姦凶。”唐 李翱《祭中书韦相公文》:“升俊良之滞淹,摧姦兇之炽盛。”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便合兴师进讨,以翦姧凶。”宋 苏舜钦《苦调》诗:“姦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海上闲人《上海罢市实录·粤侨学校学生联合分会宣言》:“比者 京 津 学子,吴 楚 生徒,反 日 挥戈,抽刀断水,亟联团体,先扫奸兇。”⒉奸诈凶恶。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河东 太守 董卓 慕其名,使兄遗 奂(张奂)
- 6.
庸回释义:⒈同“庸违”。回,通“违”。《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皥氏 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 穷奇。”杜预 注:“庸,用也;回,邪也。”杨伯峻 注:“回、违古多通用也。”《后汉书·刘瑜传》:“幸得引録,备答圣问;泄写至情,不敢庸回。”⒉指用心不良之奸邪小人。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特愿陛下留意其远者大者,必欲登俊良,黜庸回,总览众才,经略世务。”《明史·秦金传》:“即位之初,逐庸回,任耆旧。”
- 7.
简选释义:选择;选用。《吕氏春秋·简选》:“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后汉书·朱儁传》:“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 咸阳。”《宋书·五行志二》:“去年秋冬,采择卿校 诸葛冲 等女,是春五十餘人入殿简选。”清 王韬《琉事不足辨》:“延揽人才,简选牧令,登崇俊良,此治於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