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 [yī bǎi yī]
1. 超越寻常;非常。
一百一 引证解释
⒈ 超越寻常;非常。
引老舍 《骆驼祥子》五:“要是别人这么一稜稜眼睛, 虎妞 至少得骂半天街;对 祥子,她真是一百一的客气,爱护。”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十八:“我那个兄弟,待我真是一百一,我可忘不了他。”
国语词典
一百一 [yī bǎi yī]
⒈ 超越寻常。
例如:「他待你简直是一百一的好!」
一百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宿释义:⒈谓住宿一夜。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虽则在此一宿,我不殯葬他,谁人殯葬?”参见“一宿之行”。⒉一夜。汉 王充《论衡·命义》:“闻 歷阳 之都一宿沉而为湖。”《敦煌曲子词·乐世词》:“霜多雨湿飞难进,慙借荒田一宿眠。”《红楼梦》第二四回:“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 吃饭,收拾安歇,一宿无话。”峻青《黎明的河边·老交通》:“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一宿的工夫要走一百一二十里,怎么能抗得
- 2.
一百一释义:形容好到极点,无可挑剔:他是一百一的好人。他侍候病人可说是一百一。
- 3.
东坡七集释义: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 4.
二十四桥释义:故址在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县 西郊。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方舆胜览》谓 隋 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 韩令坤 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 在 唐 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 浊河 茶园桥 ……自 驛桥 北河流东出,有 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 山光桥。”系指 扬州 城外西自 浊河桥 茶园桥 起,东至 山光桥 止沿途所有的桥。清 李斗《扬州画舫
- 5.
便钱释义:⒈宋 代商人交给京师左藏库以兑换证券的钱。 《宋史·食货志下二》:“先是,太祖 时取 唐 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 至道 末,商人入便钱一百七十餘万贯,天禧 末,增一百一十三万贯。”参见“便换”、“便钱务”。⒉借钱。《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二年》“豆卢革 尝以手书便﹝假﹞省库钱数十万”元 胡三省 注:“今俗谓借钱为便钱,言借贷以便用也。时租庸钱皆入省库。”
- 6.
俸银释义:⒈支付官员俸禄的银两。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王以下 满州 官员两季俸银一百一十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釐。”⒉指俸禄。《清文献通考·国用四》:“顺治 元年,初定王公俸银有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这么一个镇国公,有多少俸银一年呢?”
- 7.
兰亭释义:⒈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羲之 作《兰亭集序》。⒉指《兰亭帖》。唐 李约《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闕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宋 陆游《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明 陶宗仪《<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后归 贾平章。”郁达夫《寄映霞》诗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传,
- 8.
养乏释义:谓缺乏供养。《南史·梁始兴王暎传》:“钟离 人 顾思远 挺叉行部伍中。暎 见甚老,使人问。对曰:‘年一百一十二岁……家闕养乏,是以行役。’”
- 9.
居业释义:⒈保有功业。 《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 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脩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⒉产业,家业。《后汉书·桥玄传》:“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殯,当时称之。”《魏书·罗结传》:“年一百一十,詔听归老,赐 大寧 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 罗侯城,至今犹存。”⒊定居立业。清 刘大櫆《中书舍人程君墓志铭》:“其贤 居业 扬州 之 邵埭,君因占籍 江都,为 江都 学博士。”
- 10.
支郎释义:⒈称 汉 末、三国 时僧人 支谦。月支国 人,于 东汉 末迁居 吴 地,从 吴 孙权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孙亮 建兴 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 隋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 道诚《释氏要览·称谓》。⒉指 晋 代高僧 支遁。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其时 雪浪 洪恩 本讲经法司,而风流文藻,辨博自喜,
- 11.
正役释义:⒈明 代赋役制度之一。 即里甲法。《德化县志·役法》:“国朝役制:一里十甲,挨次轮差。有正役,谓之里甲,有泛役,谓之均徭。正役,凡十家为甲,别推有产力者为之长,一里之地,为十甲者共一百一十家,循环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及出办上供物料。”《赤县新志》:“里,每十户甲首一名,岁轮一户应役,十年而周,谓之正役,谓之递年……旧例,止令输纳物料,供给差使而已。今则百凡官府所需,悉出於此。”明 黄绾《明道篇》卷四:“每岁正役轮该里长一人出官应役,管摄一里之事。”⒉旧时兵役制之一。民国 二十二年公布之兵役法规定:现
- 12.
正耗释义:明 清 在漕粮正税外向民户征收漕运损耗的一种附加税。清 运往 北京 的正兑米每石征正耗米二斗五升至四斗。《清会典事例·户部·蠲赋三》:“本年应徵地丁正耗钱粮,全行蠲免。”《清会典事例·户部·蠲赋三》:“又蠲免 四川 被扰之 达县 应徵条粮正耗银一百一十餘两。”
- 13.
相当释义:⒈(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旗鼓相当。年纪相当。拦河大坝高达一百一十米,相当于二十八层的大楼。⒉适宜;合适:这个工作还没有找到相当的人。他一时想不出相当的字眼来。⒊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这出戏演得相当成功。
- 14.
组练释义:⒈《左传·襄公三年》:“﹝ 楚子 重 ﹞使 邓廖 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 吴。”孔颖达 疏引 贾逵 曰:“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组甲、被练皆指将士的衣甲服装。后因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南朝 齐 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北拒溺驂鑣,西龕收组练。”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组练照 楚国,旌旗连海门。”唐 杜牧《东兵长句十韵》:“羽林东下雷霆怒,楚 甲南来组练明。”明 唐顺之《荥阳行》:“大小一百一十战,组练峥嶸如闪电。”⒉组带。《新
- 15.
课银释义:⒈税金。清 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年应抽解课银二万四千一百一十四两零,载在《户部则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每觔场价不过七八文,课银不过三釐多;运到 汉口,便每觔要卖五六十文不等。”《清史稿·食货志四》:“命 长芦、两淮 每引加五十斤,免纳课银。”⒉锞银,银锭。课,用同“錁”。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暗寄课银五百锭在老友 李茂卿 处,与男 扬州奴 困穷日使用。”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有夫 李德昌,将带资本课银一十锭,贩 南昌 买卖,前去一年,并无音信。”
- 16.
都察院释义:官署名。明代设 置。明太祖将前代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长,下设一百一十个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 官吏。为全国最高的监察、弹劾机构。
- 17.
里排释义:明 代赋役法,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每年轮流由里长一人、甲首一人,催征租税;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某一年轮值充当的里长,称“里排”。清 初仍之。明 沉榜《宛署杂记·马政》:“宛平 地亩与各衙门什伍犬牙。民贫,驾言餘地,售之贵介;里排不敢问,则为逃絶。而册载虚数,实犂然如旧。”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催徵花户钱粮,惟凭里长;而里甲之总催,又有轮充排年。其里排,往往地方猾棍、熟惯衙门者钻充,或在城之豪蠹包揽。”参阅《明史·食货志一》、《清史稿·食货志二》。
- 18.
鬻钱释义:卖物得钱。《宋史·食货志下三》:“至道 二年,两池得盐三十七万三千五百四十五席,席一百一十六斤半。三年,鬻钱七十二万八千餘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