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 [tóng wén]
1. 同用一种文字。
2. 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
4. 通译文字。
同文 引证解释
⒈ 同用一种文字。
引《礼记·中庸》:“书同文。”
《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
⒉ 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
引《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⒊ 通译文字。参见“同文馆”。
引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
国语词典
同文 [tóng wén]
⒈ 使用的文字相同。
引《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
同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久要释义:⒈旧约。 《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久要,旧约也。平生,犹少时。”邢昺 疏:“言与人少时有旧约,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守一言於久要,歷岁衰而不渝者,信人也。”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着他回本乡去,认了伯父伯娘,着他一家儿团圆,也见的我久要不忘之意。”章炳麟《八月十五夜咏怀》诗:“丈夫贵久要,焉念睚眦仇。”⒉旧交。《文选·曹植<箜篌引>》:“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刘良 注:“久要,久交也。”唐 沉亚之《秦梦记》:“公谓 亚之
- 2.
五章释义:⒈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杜预 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清 沉育《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⒉泛指五采。唐 李白《古风》诗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綵珍。”⒊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尉缭子·经卒令》:“卒有五章
- 3.
伯娘释义:伯父的妻子。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伯娘,则我就是您姪儿 刘安住。”《儒林外史》第六回:“他伯娘听见这个话,恨不得双手送过来,就是他伯伯回来,也没得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伯娘,你教兄弟以后总要拿着这个主意,情愿他忠厚些,万万不可叫他流到刻薄一路去。”
- 4.
六料释义:指六穀。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今有 陈州 官员申上文书来,説 陈州 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这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参见“六穀”。
- 5.
六翮释义:⒈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宋 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鸞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鎩。”明 刘基《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诗:“雪鹤排云舒六翮,长鸣远逐 浮丘伯。”⒉指鸟。唐 高适《别董大》诗之二:“六翮飘颻私自怜,一离 京洛 十餘年。”宋 陆游《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今年一战馘餘子,风送六翮凌青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六翮飞身,争投栖於树杪;五花画舫,尽返棹於湖边。”
- 6.
函授学校释义:以通信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学校。教学方法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定期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和考核,有时也进行短期的集中面授或就地委托辅导。函授学校导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 的大学推广运动。八十年代后各国始设函授学校。我国解放后为适应广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业务学习的需要,也设立了各级各类的函授学校,如函授大学等。魏巍《壮行集·做新型的知识分子》:“各地函授学校的逐渐设立……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将会得到更有利的条件。”
- 7.
分另释义:谓分割家产,另立门户。《元典章·户部三·分析》:“同姓叔姪兄弟,壬子年同籍异居,同户当差,虽是异居未经分另者,两愿析户者听。”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一应家私田产,不曾分另。”元 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自祖父以来,俺家三辈儿不曾分另。”
- 8.
前后眼释义:谓预知后事的眼力。《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兄弟往他州趁熟,‘人无前后眼’,哥哥年纪大,有桑田,物业,家缘,又将不去,今日写为照证。”
- 9.
卑服释义:⒈使衣服粗劣,穿粗劣的衣服。《尚书·无逸》:“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孔 传:“文王 节俭,卑其衣服。”一说谓从事卑贱之事。参阅 清 弁庭《同文尚书·无逸之训》。⒉降服。汉 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吴王 曰:‘我卑服 越,有其社稷,句践 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⒊恭顺。《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十四年三月,景 又遣司空 孙晟、礼部尚书 王崇质 奉表,辞益卑服,世宗 犹不答。”⒋低微的职位。明 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至於仁人志士,不幸偃騫於卑服,竭力以行其所志,而
- 10.
同伦释义:⒈同一等第。《穀梁传·文公十八年》:“秋,公子遂、叔孙得臣 如 齐,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⒉同类。汉 贾谊《新书·等齐》:“君臣同伦,异等同服,则上恶能不眩於其下?”清 龚自珍《发大心文》:“当念众生现富单那形、鳩槃荼形、夜迦形,或人生中粗弊如畜,福力轻微,或生疣赘,五官不全,同伦讥厌,己亦厌苦,我当巧术而以度之。”⒊同一道德标准。《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孔颖达 疏:“行同伦,伦,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
- 11.
同文馆释义:⒈宋 代四方馆之一。 专以接待 青唐、高丽 使节。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方馆》:“四方馆。宋:都亭驛 以待 辽;都亭西驛 以待 西蕃、阿黎、于闐、新罗、渤海;怀远驛 以待 交趾;同文馆以待 青唐、高丽。”《宋史·礼志二二》:“绍兴 二年,高丽 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⒉清 代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1862年(同治 元年)在 北京 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学习外文。《清史稿·选举志二》:“又震於列强之船坚礮利,急须养成繙译与製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
- 12.
同文释义:⒈同用一种文字。 《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唐 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⒉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夏衍《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⒊通译文字。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同文馆”。
- 13.
同文共规释义:比喻国家统一。同“同文共轨”。
- 14.
同文共轨释义: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 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 15.
同文寺释义:唐 官署名。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新唐书·百官志三》“鸿臚寺”原注:“龙朔 二年,改鸿臚寺曰同文寺,武后光宅 元年,改曰司宾寺。”参见“鸿臚寺”。
- 16.
同轨释义:⒈车辙宽度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⒉引申为同一、一统。《汉书·韦玄成传》:“四方同轨,蛮貊贡职。”颜师古 注:“同轨,言车辙皆同,示法制齐也。”《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胡三省 注:“天下混一,则车同轨·书同文。”清 王韬《亚洲半属欧人》:“如图富强之术,而使东西之同轨合辙者,要不外乎此。”⒊指古代 华夏 诸侯国。《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杜预 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汉 班固《白虎
- 17.
啅噪释义:⒈亦作“啅噪”。指人声聒噪。唐 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楚 越 间声音特异,鴂舌啅譟,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元 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近来,越騃。能捻帮穷□怪,从人啅噪放狂乖,不似今番煞。”⒉鸟声喧噪。宋 梅尧臣《戏作嫦娥责》诗:“不意 嫦娥 早觉怒,使令乌鹊绕树枝。啅噪言语谁可辨,徘徊赴寝褰寒帷。”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外人谁敢擅喧哗,便是乌鹊过时不啅噪。”清 戴名世《辛巳浙行日纪》:“﹝羣雀﹞啅噪至日暮乃已。”⒊见“啅譟”。
- 18.
家缘释义:⒈家业;家产。唐 吕岩《沁园春》词之二:“限到头来,不论贫富,著甚千忙日夜忧,劝年少,把家缘弃了,海上来游。”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夜拥孤衾三幅布,昼欹单枕是一枚甎,只此是家缘。”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因此上携宅眷,撇家缘,图一个苟活偷全。”《西游记》第二三回:“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⒉犹家务。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 竇娥 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 竇娥 少爷无娘面。”⒊指妻子。明 汤显祖《牡丹亭·索元》:“他行踪杳然,他行踪杳然。
- 19.
房头释义:⒈家庭。元 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哥哥领着三房头家小,并大小军将,守着这 徐州。”元 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一折:“你这三房头家小,都在俺 曹 营,你若不降呵,这三房头家小,怎生了也?”⒉家族分支。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可怜见俺两房头这几口儿都不得个好团圆。”《水浒传》第四一回:“宋江 説:‘黄文炳 家多少人口,有几房头?’”《红楼梦》第七一回:“首席便是 薛姨妈,下边两溜顺着房头辈数下去。”⒊房间。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前日有一秀才,在我这房头借住,因夜间弹琴,被一个精怪迷惑将去
- 20.
支遣释义:⒈使用。宋 苏轼《乞将损弱米贷与上户令赈济佃客状》:“不惟乘此飢年,人户闕食,优加賑济,又使官中却得新好白米充军粮支遣。”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九出:“程途怕远,只要钱支遣。”⒉费用。宋 岳飞《奏画守襄阳等郡营田札子》:“就拨 江西、湖南 粮斛,朝廷支降券钱为一年支遣,候营田就绪,军储既成,则朝廷无餽餉之忧,进攻退守皆兼利也。”宋 文天祥《回祕书巽斋欧阳先生》:“先生儻乏支遣,不妨更质钱用,第常使可赎足矣。”⒊排遣。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⒋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