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腹 [gǔ fù]
1. 鼓起肚子。谓饱食。
2. 拍击腹部,以应歌节。
4. 捧腹大笑。
鼓腹 引证解释
⒈ 鼓起肚子。谓饱食。
引《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 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唐 岑参 《南溪别业》诗:“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清 曹寅 《五月十一夜集西堂限韵》:“在昔鼓腹游,真意非等伦。”
⒉ 拍击腹部,以应歌节。
引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高歌鼓腹,长笑掀髯,我则待慢登临感慨悦他这箇 仲宣 楼。”
⒊ 捧腹大笑。
引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余於国朝前辈名家,亦偶窥一斑,聊附於此,以当鼓腹。”
国语词典
鼓腹 [gǔ fù]
⒈ 饱食而闲暇无事。
引《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居民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 而熙,鼓腹而游。」
⒉ 击腹代鼓,以应歌节。
引《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伍子胥……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
鼓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含哺释义:⒈同“含哺”。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纯白在胸,机心不生。含餔而熙,鼓腹而游。”《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论语齐景公待孔子五章弹词》:“要将那,天下苍生解倒悬,那一时,童子含餔歌舞日。”参见“含哺”。⒉口衔食物。形容人民生活安乐。
- 2.
含哺鼓腹释义: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 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 3.
吹篪释义:吹奏篪管。 篪,古代管乐器,形如笛,有八孔。《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伍子胥 ﹞鼓腹吹篪,乞食於 吴市。”后世行乞或相沿吹篪。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琛 令 朝云 假为贫嫗,吹篪而乞。”
- 4.
嗔鱼释义:河豚鱼的别名。因触之鼓腹如发怒状,故名。
- 5.
士马释义:兵马。 引申指军队。《汉书·西南夷传》:“阴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豫调穀积要害处。”《北齐书·高乾传》:“乃率 河 北流人反於 河 济 之间,受 葛荣 官爵,屡败 齐州 士马。”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一折:“俺则见田野田畴,禾苗丰茂。登场后,鼓腹歌謳。现如今无士马,絶征鬭。”《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时遇 靖康 丙午年间,士马离乱。因此 计安 家夫妻女儿三口,收拾随身细软包裹,流落州府。”清 张际亮《传闻》诗:“翁山 士马伤亡尽,支海 夷獠笑舞来。”
- 6.
蛙怒释义:蛙鼓腹瞪眼,人以为发怒,故称。
- 7.
践更释义:⒈古代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輒与平贾。”张守节 正义:“践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著卒……贫者欲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为践更。”宋 苏轼《策别厚货财》之二:“昔 汉 之制,有践更之卒,而无营田之兵。”清 田从典《拟七德九功舞歌效乐天体》:“今日公家免践更,鼓腹行歌仍作息。”⒉交替任职;先后任职。《旧唐书·杨於陵传》:“居朝三十餘年,践更中外,始终不失其正。”唐 柳宗元《为崔中丞请朝觐表》:“中外践更,出入迭用。”宋 陈亮
- 8.
跿跔释义:⒈腾跳踊跃。清 陈鼎《八大山人传》:“未几病癲,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跔踊跃,叫号大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於市。”⒉形容跳跃前进。吴作人《萧淑芳画选》:“明 清 以来,相对来说,人物和山水画处于长期踟蹰徘徊的状态,而运用生宣纸和水墨的意笔花鸟画却大步跿跔,有了长足的发展。”
- 9.
轩尧释义:轩辕 和 唐尧 的并称。《宋书·礼志三》:“道冠 轩 尧,惠深亭毒。”宋 沉辽《次韵酬陈生求书》:“老朽何心託市朝,正当鼓腹咏 轩 尧。”参见“轩唐”。
- 10.
鼓腹击壤释义:原指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 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同“击壤鼓腹”。
- 11.
鼓腹含哺释义: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 12.
鼓腹而游释义: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拍打肚皮四处游逛。形容闲暇无事,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