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帖 [gé tiē]
1. 《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
阁帖 引证解释
⒈ 《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太宗 留意字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不符》有篇名《关壮繆之死三国志与阁帖不符》。
引淳化 中,尝出内府及士大夫家所藏 汉 晋 以下古帖,集为十卷,刻石於祕阁,世传为《阁帖》是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评帖》:“刘后村 先生云:《阁帖》为祖,《絳帖》次之,《临江》又次之,《潭》又次之。”
阁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丰穣释义:⒈犹丰熟。《汉书·王莽传中》:“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唐 韩愈《为宰相贺雪表》:“春云始繁,时雪遂降,实丰穰之嘉瑞,销癘疫於新年。”清 徐昂发《下田雨叹》诗:“水淫不能灾,歉岁成丰穰。”李大钊《青春》:“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復其膏腴矣。”⒉犹丰满;肥沃。明 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近人多不识阁帖,某家宝藏本,皆非真,真者字极丰穰,有神采。”明 汤显祖《南柯记·御饯》:“南柯,国之大郡,土地丰穰,民物豪盛,非惠政不能治之。”
- 2.
卷尾释义:书籍字画的末尾处。宋 曹士冕《法帖谱系·临江戏鱼堂帖》:“元祐 间 刘次庄 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清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叶德辉《书林清话·唐天祐刻书之伪》:“日本 水野梅晓 行笥中有《文选·归去来辞》,卷尾刻‘大唐 天祐 二年秋九月八日 餘杭 龙兴寺 沙门 无远 刊行’字一行。”
- 3.
大观帖释义:汇刻丛帖。十卷。大观 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 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 蔡京 等稍加厘订,重新摹勒上石,标题皆 蔡京 手书。刻工精良,优于《淳化阁帖》,惜拓本流传甚少。
- 4.
泉帖释义:旧指 泉州 翻刻的《淳化阁帖》。
- 5.
淳化阁帖释义:简称《阁帖》。汇刻丛帖。十卷。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阁(帝王收藏图书处)所藏历代法书,敕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而成。此后历代多有翻刻。虽采择未精,但古人法书颇赖之以传。自此刻帖盛行,后世因称此帖为“法帖之祖”。
- 6.
潭帖释义:亦称“长沙帖”。汇刻丛帖。北宋 庆历 间 刘沆 帅 潭州(今 湖南省 长沙市)时,命僧 希白 摹刻。计十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 晋 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 王濛、颜真卿 等帖。与《绛帖》齐名。因刻于 潭州,故名。原石毁于 南宋 建炎 年间,翻刻本很多。参阅 宋 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淳化帖》、明 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
- 7.
祖帖释义:最早的法帖。 多指《淳化阁帖》。淳化 三年,宋太宗 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编次,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古人法书赖此以传。自此刻帖盛行,故历来称《淳化阁帖》为“法帖之祖”。清 查慎行《自题淳熙修内司官帖后》诗:“《淳化》祖帖絶难得,南渡摹勒传 淳熙。”
- 8.
秘阁帖释义:帖名。 凡十卷。宋 元祐 五年秘书省 邓洵武、孙谔 等请旨乞以《淳化阁帖》所未备之前代遗墨刻之,至 建中靖国 元年毕工,历十二年而成,凡费缗钱一百十五万。参阅 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宋刻》。
- 9.
马蹄帖释义:泉州《淳化阁帖》之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