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官 [xíng guān]
2. 唐代官名。称受上官差遣,往来四方干办公事者。
3. 指主持事务的仆臣。唐杜甫有《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一作刈)稻》两诗。仇兆鳌注:“朱注:行官是行田者。”施鸿保《读杜诗说》:“《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云'督促',亦可见主管田事;称为家臣,以别于家僮。”
行官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官名。称受上官差遣,往来四方干办公事者。
引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行官自南迴,过 吉州,得吾兄二十四日手书数番。”
《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子仪(郭子仪 )使牙官 卢谅 至 汾州” 元 胡三省 注:“节镇、州、府皆有牙官、行官;牙官给牙前驱使,行官使之行役四方。”
⒉ 指主持事务的仆臣。 唐 杜甫 有《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一作刈)稻》两诗。
引仇兆鳌 注:“朱 注:行官是行田者。”
施鸿保 《读杜诗说》:“《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云‘督促’,亦可见主管田事;称为家臣,以别于家僮。”
行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正释义:⒈射仪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为白、苍、黄、玄诸色。《周礼·夏官·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乐以《騶虞》,九节五正。”郑玄 注:“五采之侯,即五正之侯也。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则能中焉。画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苍,次黄,玄居外。”汉 张衡《东京赋》:“张大侯,制五正。”《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大射登歌》:“巾车整三乏,司裘饰五正。”⒉五行官长。《左传·隐公六年》:“翼 九宗五正 顷父 之子 嘉父 逆 晋侯 于 随。”杜预 注:“五正,五官之长。”孔颖达 疏:“言五官之长者,谓於
- 2.
先行释义:⒈走在前面:先行者。 先行官。兵马未到,粮草先行。⒉先进行;预先进行:先行试办。先行通知。⒊指先行官。
- 3.
先行官释义:戏曲小说中指指挥先头部队的武官。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 4.
关移释义:⒈谓用檄文知照。 《宋书·索虏传》:“不图彼朝计疆埸之小疵,不相关移,窃兴师旅,亡我宾属。”⒉平行官府之间用文书互相质询。《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五年》:“蔡确 既为右僕射,且兼中书侍郎,欲以自大,乃议尚书省关移中书,当加‘上’字以重之。”
- 5.
官会释义:宋 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宋 洪迈《夷坚支志乙·荆南猴鼠》:“彼实有罪,愿贷其死!吾适有官会三千道谢汝……即於袖閒取楮币付民,民以无望之获,喜而从之。”宋 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故 江 北自行铁钱之后,金银官会,无不高贵。”宋 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 淳熙 八年正月﹞太上亦命提举官于本宫支拨官会,照朝廷数目,发下 临安府,支散贫民一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况且金银体重,岂是一车载得尽的?不知 宋 时尽行官钞,又叫得‘纸币’,又叫得‘官会子’,一贯止是一张纸,就有十
- 6.
官势释义:⒈国势;国力。《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五年》:“謖(马謖)曰:‘南中 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胡三省 注:“汉 俗谓天子为县官,亦谓为国家。官势,犹言国势也。”⒉官吏的权势。《好逑传》第一回:“数日前,忽有一个豪富大官府,看见他妻子生得美貌,定要娶她。她父母不肯,那官府恼了,因倚着官势,用强叫许多人将女子抬了回去。”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总而言之;那灵魂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 7.
更仆释义:⒈更番相代。唐 杜甫《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更僕往方塘,决渠当断岸。”仇朝鳌 注:“以番次更代使之也。”宋 苏浻《春日怀詹梁》诗:“岁寒相见愿始终,且莫嗔怪屡更僕。”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至日,除舍扫途,更僕眺望。”⒉形容多,数不胜数。宋 曾巩《戏呈休文屯田》诗:“已闻清论至更僕,更读新诗欲焚砚。”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传家功可述,更僕事堪追。”⒊谓计算。明 宋濂《復古堂记》:“古今人物,其优劣不伦,虽更僕未能尽也,欲师古者,宜取则於上。”清 沉涛《交翠轩笔记》卷一:“文中别
- 8.
木正释义:古代五行官之一。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 句芒。”《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自 顓頊 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汉 应劭 注:“顓頊氏 代 少昊 者也,不能纪远,始以职事命官也。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孔子家语·五帝》:“句芒 为木正,祝融 为火正。”
- 9.
权杖释义:1、一种木杖或金属杖,常由执权杖者、执礼杖者或司法行政执行官持着,走在高官职者之前;标志主教等职权。2、借指权威或职位。
- 10.
杖制释义: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 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 周 显德 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宋 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杖制》:“旧制杖皆削节目,常行杖大头二分七釐,小头一分七釐,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皆长三尺五寸。”
- 11.
案准释义:旧式公文中引述平行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准。
- 12.
水官释义:⒈即水正。 传说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 顓頊,其神 玄冥”汉 郑玄 注:“玄冥,少皥氏 之子,曰 脩,曰 熙,为水官。”唐 韩愈《咏雪赠张籍》:“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胚胎。”⒉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晋书·傅玄传》:“詔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⒊道教所奉天、地、水三神官之一。《宋史·方技传上·苗
- 13.
水正释义:⒈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曰 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 蓐收,水正曰 玄冥,土正曰 后土。”⒉指古代主管水利事务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为民师而命以民事”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冬官为水正。”⒊五行学说谓水为主宰。《淮南子·天文训》:“故五月火正,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阴胜。”高诱 注:“水正,水王也,故阴胜也。”
- 14.
牙官释义:副武官。 亦泛指下属小官。《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子仪 使牙官 卢谅 至 汾州。”胡三省 注:“节镇、州、府官皆有牙官、行官。牙官供牙前驱使,行官使之行役四方。自 五季 以后,詬詈武臣率曰牙官。”明 徐渭《宴集翠光岩》诗:“野旷牙官分作队,林疎甲士补成行。”明 梅鼎祚《昆仑奴》第一折:“好一个阻贤的牙官,可恼!”
- 15.
碧纱笼释义: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 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慙愧闍黎饭后鐘。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世传 魏野 尝从 莱公(寇準)游 陕府 僧舍,各有留题。后復同游,见 莱公 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 野 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 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 大笑
- 16.
票钞释义:古纸币的一种。通用于 明 清 时。《清史稿·食货志五》:“票钞製以皮纸,额题‘户部官票’,左 满,右 汉,皆双行,中标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下曰‘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方法》(1950年):“下列各种类之文物图书一律禁止出口……(九)货币:古贝、古钱币(如刀、布、钱、锭、交钞、票钞等)。”
- 17.
程墨释义:科举时代,刊行官撰或士人中式试卷以为范例的文章。
- 18.
等由释义:旧时公文用语。各种事由之义。凡叙述平行官署的来文到末了,常用“等由”二字以终结。
- 19.
纂辑释义:编集。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东京 之季,纂辑无闻;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清 顾炎武《<音学五书>后序》:“余纂辑此书三十餘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稾而手书者三矣。”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康熙壬午江南试官》:“近时所行官司掌故之书……或补缀前人成编,或创始纂辑,或后来增补,而其中缺漏譌误,均所不免。”刘师培《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如《典论》之属,严氏 皆逐条纂辑。”
- 20.
行官释义:⒈唐 代官名。 称受上官差遣,往来四方干办公事者。唐 韩愈《与孟尚书书》:“行官自南迴,过 吉州,得吾兄二十四日手书数番。”《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子仪(郭子仪)使牙官 卢谅 至 汾州”元 胡三省 注:“节镇、州、府皆有牙官、行官;牙官给牙前驱使,行官使之行役四方。”⒉指主持事务的仆臣。唐 杜甫 有《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一作刈)稻》两诗。仇兆鳌 注:“朱 注:行官是行田者。”施鸿保《读杜诗说》:“《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云‘督促’,亦可见主管田事;称为家臣,以别于家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