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ō, ◎ 〔玻璃〕a.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品,一般用细纱、石灰石、碳酸钠等混合起来,加高温熔解,冷却后制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化钠和氧化钙。b.俗称某些透明的像玻璃的质料,如“玻玻丝袜”,“玻玻雨衣”(“璃”读轻声)。
lí,(1) 〔玻璃〕见“玻”。(2) 〔琉璃〕见“琉”。
1. 指天然水晶石之类,有各种颜色。现在指一种人工制造的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
英[glass;]
⒈ 亦作“玻瓈”。
⒉ 古为玉名,亦称水玉,或以为即水晶。今指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型,冷却后制成。
引《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扶南 大舶从 西天竺国 来,卖碧玻璃镜,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
《新唐书·西域传下·吐火罗》:“劫 者,居 葱岭 中…… 武德 二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水精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本作‘颇黎’。 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又﹝集解﹞引 陈藏器 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
巴金 《灭亡》第一章:“他放下诗稿,对着布满了灰尘的玻璃窗发楞。”
⒊ 比喻平静澄澈的水面。
引宋 毛滂 《清平乐》词:“天连翠瀲,九折玻瓈软。”
金 高士谈 《减字木兰花》词:“涨緑涵空,十顷玻璃四面风。”
元 任昱 《一枝花·题东湖》套曲:“放船去在天际,杨柳风轻生浪迟,漾动玻璃。”
⒋ 比喻明净的天空。
引宋 陆游 《八月十四日夜湖山观月》诗:“长空露洗玻璃碧,紫金之盘径三尺。”
元 朱庭玉 《点绛唇·中秋月》套曲:“烂银盘涌,冰轮动,辗玻璃万顷,无辙无踪。”
明 陈铎 《醉花阴·赏灯》套曲:“值 尧 天新霽,剔团圞月漾玻璃。”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顶》诗:“寒空啸裂碧玻璃,大地山河收寸掌。”
⒌ 指酒。参见“玻璃春”。
引宋 梅尧臣 《依韵酬永叔再示》:“隣邦或有寄嘉酿,瓦罌土缶盛玻瓈。”
金 元好问 《踏莎行》词:“翠缕香凝,玉膏酒灩,仙翁莫诉玻璃满。”
宋 陆游 《蜀酒歌》:“青丝玉瓶到处酤,鹅黄玻璃一滴无。”
宋 陆游 《醉书》诗:“一樽酌罢玻璃酒,高枕窗边听雨眠。”
自注:“偶餘 眉州 酒一樽,独酌遂醉。”
⒍ 指玻璃酒杯。
引宋 欧阳修 《寄圣俞》诗:“忆在 洛阳 各年少,对花把酒倾玻瓈。”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词:“天公怜好客,酒面风吹白。更引十玻璃,月明骑鹤归。”
明 黄祖儒 《醉花阴·元夜》套曲:“屠苏酒瀲灧泛玻璃。”
⒎ 玻璃江 之省称。参见“玻璃江”。
引宋 范成大 《万景楼》诗:“玻璃 濯锦 遥相通,指麾 大渡 来朝宗。”
⒏ 指某些像玻璃的物质。
例如:有机玻璃;玻璃丝。
⒈ 用白砂、石灰石、碳酸钠、碳酸钾等混合起来,加高热烧融,冷却后制成的坚硬物质。有透明与半透明两种,可以制成镜子、窗户等各种用具。
1.吹玻璃制品时,要一气呵成,稍见耽搁,作品就失败了。
2.玻璃餐桌则时尚新潮,不拘一格。
3.窗上的玻璃碎了,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地就将小明说了一顿,小明感到很委屈。
4.推销员把玻璃钢碗在水泥地上狠摔了几下,那碗竟然文风不动,从而吸引了许多顾客。
5.金子和玻璃相安无事,特定环境下它们互相吸引。
6.这种玻璃即使破了,也会藕断丝连。
7.几个孩子打篮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玻璃,一时间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
8.圆弧落地式的玻璃顶蓬设计在杭城首屈一指。
9.玻璃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
10.玻璃器皿一旦摔坏,只能丢弃,再也无法修复。
11.玻璃窗,因为单纯得透明,所以一眼就叫人看穿。
12.后悔像被打碎的玻璃杯,在地上泛着幽幽的光,被外面世界的阳光照的很刺眼,让你不敢直视。
13.晶莹的露水映着初升的朝阳,像玻璃珠子似的,一闪一闪地在树叶的尖端颤动着。
14.一阵清风拂来,荷叶随风摆动,荷叶上的露珠像颗玻璃球。
15.轰隆隆的雷声从远处传来,窗外正下着雨,无数的雨滴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叮咚叮咚的宛若清脆门铃的声响。
16.晶莹的露水映着初升的太阳,像玻璃珠似的。
17.雨下得很大,像一把把沙子,恶狠狠地打着玻璃窗。
18.两只玻璃珠似的大眼睛里,闪动着青春、热情的光芒。
19.雨下得很大,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20.小金鱼的眼睛半透明,就像两颗玻璃球,漂亮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