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聒 [guō guō]
1. 多言喧扰貌。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
2. 象声词。
4. 即聒聒儿。
聒聒 引证解释
⒈ 多言喧扰貌。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
引《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孔 传:“聒聒,无知之貌。”
陆德明 释文:“马 及《説文》皆云拒善自用之意。”
明 唐寅 《醉时歌》:“几番死兮几番活,大梦无凭閒聒聒;都是自家心念生,无念无生即解脱。”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路上又遇一失路人,再三求住,聒聒不休。”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藉言天然,则禘祫海藻,享祧蝯蜼,六洲之氓,五色之种,谁非出於一本?而何必为是聒聒者邪?”
⒉ 象声词。
引唐 皇甫冉 《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流聒聒兮湍与瀨,草青青兮春更秋。”
宋 欧阳修 《归田四时乐春夏》诗之一:“鸣鳩聒聒屋上啄,布穀翩翩桑下飞。”
《西游记》第十三回:“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
康濯 《东方红》第十二章五:“人丛中爆发出了聒聒不停的掌声。整个会场接着更喧腾的宛如烧起了大火。”
⒊ 即聒聒儿。参见“聒聒儿”。
引明 袁宏道 《畜促织》:“又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线娘。”
国语词典
聒聒 [guō guō]
⒈ 形容喧噪的声音。
引宋·欧阳修〈鸣鸠〉诗:「日长思睡不可得,遭尔聒聒何时停?」
⒉ 无知的样子。
引《书经·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俭肤,予弗知乃所讼。」
聒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信口开河释义:也作信口开合。随口乱说。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 2.
吠尨释义:亦作“吠厖”。吠叫的狗。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金 王琢《七月十五夜看月》诗:“歷树有惊鹊,悄隣无吠厖。”元 曹伯启《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诗之一:“田家桑梓碧幢幢,过客鞭声引吠尨。”明 刘基《凉夜》诗:“瀟瀟凉雨泻簷瀧,聒聒鸣蛙似吠厖。”
- 3.
坎井之鼃释义:亦作“埳井之蛙”。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后因以比喻见识短浅。汉 桓宽《盐铁论·复古》:“宇宙之内,鷰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鼃,不知江海之大。”亦省作“埳蛙”、“坎鼃”。元 林世济《漫兴一首奉怀草元先生》诗:“埳蛙既聒聒,陵苕亦榮榮。”清 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诗:“自哂同坎鼃,難佐北溟浪。”
- 4.
聒聒释义:⒈多言喧扰貌。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⒉象声词。⒊即聒聒儿。
- 5.
起信释义:⒈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孙星衍 疏:“起者,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⒉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唐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
- 6.
雠书释义:亦作“讐书”。校书。唐 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讎书宫闈,佐职于京。”宋 曾巩《寄郓州邵资政》诗:“鈆笔讐书客,朱轓守土臣。”清 龚自珍《城南席上谣一名嘲十客谣一名聒聒谣》:“一客谈讎书,蝨脛偏旁大排比。”
- 7.
顶门上一针释义:针灸时自脑门所下的一针。比喻击中要害而能使人警醒的言论或举动。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朱文公 告 陈同父 云:‘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气血麄豪,却一点使不着也。’此论於 同父,何谓顶门上一针矣。”亦省作“顶门一针”、“顶门一鍼”。宋 刘克庄《题毋惰赵公辞执政恩数简》:“吾事上十年,聒聒顶门一鍼,每言治乱,原於君心。”明 卢象昇《与少司成吴葵庵书》:“顶门一针,拜此君之益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