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伦 [yǒu lún]
1. 有理;有序。
有伦 引证解释
⒈ 有理;有序。
引《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
孔 传:“殷 家刑罚有伦理。”
孙星衍 疏:“言 殷 刑之允当也。”
《庄子·齐物论》:“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郭象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成玄英 疏:“伦,理也。”
晋 张华 《女史箴》:“家道以正,王猷有伦。”
《文选·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声化之有伦,繄公是赖。”
李周翰 注:“伦,次也。”
宋 王安石 《进<洪范传>表》:“臣闻天下之物,小大有彝,后先有伦。”
有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伦拟释义:比较;比并。 唐 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日者銓覈羣才,兼荣揆务,颇烦伦拟,有异优崇。”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其年三月中,宴於 曲江亭,供帐之盛,罕有伦拟。”宋 岳珂《桯史·宣和御画》:“卢溪、与之,虽非可伦拟者,第详玩诗语,似不若前作简而有味云。”
- 2.
伦理结构释义:王洋所著的《伦理结构、尊卑与社会生产》一书中首创的概念,指的是:按照一定尊卑和亲疏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它可以宏观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种文明,也可以微观到一个家庭,一个社团,一个企业。 尊卑和亲疏是被某种文化体系下的社会道德观念所认同的,因此有伦理属性。
- 3.
伦脊释义:道理;条理。语本《诗·小雅·正月》:“维号斯言,有伦有脊。”毛 传:“伦,道;脊,理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引作“维号斯言,有伦有迹。”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文海》:“淳熙 间,詔 临安府 开《文海》,周益公 奏:‘《文海》乃近时 江鈿 编类,殊无伦脊。’”章炳麟《訄书·订文》:“是故国有政者,其伦脊必析,纲纪必秩,官事民志日以孟晋。”
- 4.
伦要释义:根据伦理所规定的准则。语本《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孙星衍 疏:“伦者,郑 注《学记》云:‘理也。’要者,郑司农 注《周礼》云:‘簿书也。’”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二》:“伦要之列,我不得而增减之。”
- 5.
存録释义:⒈存恤录用。《后汉书·李燮传》:“十餘年閒,梁冀 既诛而灾眚屡见。明年,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当存録大臣冤死者子孙。”《三国志·蜀志·刘璋传》:“璋 復遣别驾 张松 诣 曹公,曹公 时已定 荆州,走 先主,不復存録 松,松 以此怨。”北周 庾信《谢滕王集序启》:“圣慈怜愍,遂垂存録。”⒉收录、载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亮 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録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 晋 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 6.
定志释义:⒈集中意志;专心。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寡人﹞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鐘鼓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於兹矣。”《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唐 钱珝《授秘书少监赐紫卢光启守中书舍人制》:“卢光启 励精不怠,处默有伦,定志而静专其谋,好古而敏求其要。”⒉立志;决意。《后汉书·苏竟传》:“人无愚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然后求名。”许地山《东野先生》:“我已定志不离开她。”
- 7.
无列释义:⒈没有伦次。⒉不列等,没有位置。
- 8.
有分释义:⒈有分器。谓诸侯分有天子藏于宗庙的宝器。《左传·昭公十二年》:“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杜预 注:“分,珍寳之器。”孔颖达 疏:“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是言诸侯皆得天子之分器也。”⒉有分别,有区别。《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伦,有义,有分,有辩。’”郭庆藩 集释:“羣分而类别也。”⒊有职分。《礼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郑玄 注:“分,犹职也。”陆德明 释文:“分,扶问反。”⒋有缘分。唐 韩愈《孟东野失子》
- 9.
罕伦释义:少有伦比。
- 10.
罕俪释义:少有伦比。
- 11.
脊伦释义:语出《诗·小雅·正月》:“有伦有脊。”谓言语、文章的条理。
- 12.
讨正释义:研讨订正。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景(常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宋 曾巩《授中书舍人谢启》:“其於讲求体要,讨正典章,出独断之渊深,号积年之希阔。”
- 13.
陈臬释义:《书·康诰》:“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孔 传:“汝当布陈是法。”后因称张布刑法为“陈臬”。亦借指任司法官职。
- 14.
雉坛释义:指结交拜盟之祭坛。拜盟以雉,取忠信之义。语本《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郑玄 注:“士挚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时,别有伦也。雉必用死者,为其不可生服也。”清 王夫之《六十初度答徐蔚子启》:“拜登不言颜甲,念雉坛之存者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