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弘 [sūn hóng]
1. 即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
孙弘 引证解释
⒈ 即 公孙弘。字 季,西汉 菑川 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 武帝 任为丞相,封 平津侯。参阅《汉书·公孙弘传》。
引唐 李商隐 《哭刘司户蕡》诗:“空闻迁 贾谊,不待相 孙弘。”
唐 欧阳詹 《送族叔阳行元落第回广陵序》:“孙弘 无十上之勤, 商鞅 无再干之劳也。”
孙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儒释义:指 汉 代的 董仲舒、公孙弘、儿宽。
- 2.
三馆释义:⒈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 ⒉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⒊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 3.
东閤释义:东向的小门。 《汉书·公孙弘传》:“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唐 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唐 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 4.
东阁待贤释义: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当宰相后,别立客馆,东向开门,招纳四方贤才,一起谋议大事。
- 5.
乡风释义:⒈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宋 苏轼《馈岁》诗:“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清 查初白《除夕恩赐羊鹿》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如:各处各乡风。⒉乡,通“向”。趋从教化。指政治上的归顺或对个人的敬仰。《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史记·留侯世家》:“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乡风有年,修问无所。”⒊乡,通“向”。指趋向某种风气。《史记·儒林列传》:“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 6.
任职相释义:谓称职的宰相。 《后汉书·杜林传》:“﹝ 杜林 ﹞代 朱浮 为大司空,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后汉书·陈宠传》:“﹝ 永元 ﹞十六年,代 徐防 为司空。宠 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宋 杨伯嵒《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姸丑之称。如:汉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公孙弘 赞曰儒相,田千秋 曰车丞相,张苍 赞曰名相,翟方进 曰通明相,后汉 杜林 曰任职相。”
- 7.
制策释义: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 元光 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 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唐 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张柬之 进士擢第为 清源 丞,年且七十餘,永昌 初,勉復应制策。”宋 苏轼《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宋史·苏轼传》:“軾 始具草,文义粲然。復对制策,入三等。”
- 8.
协律释义:⒈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 《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协律则 李延年,运筹则 桑弘羊。”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延年 以曼声协律,朱 马 以骚体製歌。”姚华《曲海一勺·原乐》:“惜乎协律之署已墟,正音之谱不续。”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丘仲 造笛,作为协律的乐器。”⒉协律都尉、协律校尉、协律郎等乐官的省称。唐 韩愈 有《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唐 刘禹锡 有《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唐 司空图《成均讽》:“名编协律之籍,妙軼总章之观。”⒊符合音律或格律。唐
- 9.
发策释义:⒈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汉书·公孙弘传》:“上乃使 朱买臣 等难 弘 置 朔方 之便。发十策,弘 不得一。”颜师古 注:“言其利害十条,弘 无以应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主文者侍中 刘霄,故 辽 官,降於 金,愤 宋 助伐 金,发策,问 宋上皇 无道,少帝 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詆毁。”⒉指所发出的策问。《宋史·道学传二·尹焞》:“尝应举,发策有诛 元祐 诸臣议……不对而出。”⒊发动策划。《后汉书·郅恽传》:“方今镇、岁、荧惑并在 汉 分翼、
- 10.
后薪释义:汉 汲黯 为九卿,公孙弘、张汤 为小吏,后 弘、汤 与 黯 同列,又尊用过之。
- 11.
孙弘释义:即 公孙弘。 字 季,西汉 菑川 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 武帝 任为丞相,封 平津侯。唐 李商隐《哭刘司户蕡》诗:“空闻迁 贾谊,不待相 孙弘。”唐 欧阳詹《送族叔阳行元落第回广陵序》:“孙弘 无十上之勤,商鞅 无再干之劳也。”参阅《汉书·公孙弘传》。
- 12.
定令释义:⒈制定法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定令,令驃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文选·班固<公孙弘传赞>》:“定令则 赵禹、张汤,文章则 司马迁、相如。”李善 注引《汉书》:“张汤 迁太中大夫与 赵禹 共定诸律令。”⒉固定成文的法令。《魏书·世祖纪》:“上无定令,民知何从?”《新唐书·刘子玄传》:“皇太子将释奠国学,有司具仪:从臣著衣冠,乘马。太子从之,因著为定令。”《宋史·职官志十》:“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復申明旧法,著为定令以律之。”
- 13.
平津馆释义:⒈亦作“平津邸”、“平津阁”。⒉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
- 14.
开合释义:⒈分合。晋 木华《海赋》:“惊浪雷奔,骇水迸集。开合解会,瀼瀼湿湿。”⒉开闭。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箇信口开合。”黄宗英《美丽的眼睛》:“她什么也不能吃,气管虽已接好,嘴部还不能开合,也难以下咽。”⒊指诗文结构的铺展、收合等变化。清 沉德潜 周準《明诗别裁集·李梦阳》:“七言近体,开合动盪,不拘故方,準之 杜陵,几於具体。”臧克家《文不在长》:“王安石 的《读孟尝君传》,共九十字,驳成说,立己见,开合有度,层次分明。”⒋開閤:亦作“开阁”。汉 公孙弘 为宰相,“起客馆,
- 15.
开閤释义:亦作“开阁”。汉 公孙弘 为宰相,“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见《汉书·公孙弘传》。后以“开閤”指大臣礼贤爱士。唐 刘禹锡《答裴令公雪中讶白二十二与诸公不相访之什》诗:“玉树琼楼满眼新,的知开閤待诸賔。”唐 邵谒《论政》诗:“孙弘 不开阁,丙吉 寧问牛。”宋 曾巩《回亳州知府谏议状》:“伏惟开阁之初,偃藩甚乐。”边开边关。《收穫》1981年第4期:“忽听得北窗外有声响,好像滞重的大黑门在开合。”
- 16.
抚尘释义:儿童游戏之一。 聚沙之类。借指少年交好。《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 东方朔《与公孙弘书》:“大丈夫相知,何必以抚尘而游,垂髮齐年,偃伏以日数哉!”《艺文类聚》卷六引 三国 魏 应璩《与曹公笺》:“昔 汉光武 与 戴子高 有抚尘之好。”明 杨慎《俗言·抚尘》:“抚尘,谓童子之戏,若佛书所谓聚沙也。”明 王志坚《表异录·士庶》:“小儿五岁曰鳩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
- 17.
晚寤释义:晚年觉悟。 寤,通“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曾子 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 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 ……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 18.
杂説释义:⒈百家的学说。《汉书·公孙弘传》:“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学《春秋》杂説。”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説,故入诸子之流。”唐 颜师古《<汉书>叙例》:“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説,攻击本文。”⒉指怪诞鄙俗之语。《北史·文苑传·李文博》:“﹝ 魏郡 侯白 ﹞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説。”⒊指笔记小说。宋 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世俗所谓 王魁 之事,殊不经,且不见於传记杂説,疑无此事。”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诗有‘顓蒙 事可亲’之语,
- 19.
畔逆释义:⒈背叛。畔,通“叛”。《史记·礼书》:“孝景 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 错 首名,天子诛 错 以解难。”《汉书·公孙弘传》:“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大臣奉职不称也。”《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⒉有背叛行为的人。畔,通“叛”。《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鉞,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清 龙启瑞《论外臣书归书入例》:“晋 赵鞅 则身为畔逆,因 韩 魏 之援而得反国者也。”
- 20.
百骑释义:⒈众多的骑从。一人一马合称骑。汉 东方朔《与公孙弘借车书》:“是以 东门先生 居蓬户空穴之中,而 魏公子 一朝以百骑尊崇之。”唐 卢纶《送马尚书郎君侍从归觐太原》诗:“玉人垂玉鞭,百骑带櫜鞬。”⒉唐 初禁军之一。《旧唐书·王毛仲传》:“初,太宗 贞观 中,择官户蕃口中少年驍勇者百人,每出游猎,令持弓矢於御马前射生,令骑豹文韉,著画兽文衫,谓之‘百骑’。”《新唐书·兵志》:“及 贞观 初,太宗 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於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通典·职官十》:“大唐 之初有禁兵,号为‘百骑’,属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