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 [fén shū]
1. 销毁被认为在政治上或对社会有害或具有颠覆性的著作或图片,或由有这种思想或行动的人所著的作品。
英[book burning;]
焚书 引证解释
⒈ 烧毁书籍。多指 秦 之焚书。
引《史记·儒林列传》:“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史之闕文,为日久矣,加復 秦 人灭学, 董卓 焚书,典籍错乱,非止於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著述·经传佚书》:“先 秦 徐福 入海时,必携古经传同往,此时焚书事未起,必有壁经全书在 倭。”
⒉ 指 秦始皇 焚毁的书。参见“焚书坑儒”。
引唐 元稹 《赠郑馀庆太保制》:“受命有 考父 之恭,待士有 公孙 之广,焚书逸礼,尽所口传;古史旧章,如因心匠。”
国语词典
焚书 [fén shū]
⒈ 烧毁书籍。
引《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焚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厄释义: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 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 末年,长安 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 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 师入 郢,梁 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宋 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隋 牛弘 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 2.
今文尚书释义: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 秦 焚书亡失。
- 3.
今文经释义:汉代学者传述的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与当时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写成的儒家经典相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失殆尽。汉朝建立以后,着手整理古籍,征集民间藏书,又访求老儒,口授儒家经书,一一笔录。因用当时文字书写,故名。
- 4.
伏生释义:汉 时 济南 人,名 胜,或云字 子贱。 原 秦 博士,治《尚书》。始皇 焚书,伏生 以书藏壁中。汉 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 齐 鲁 间。文帝 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 伏生 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 晁错 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 清 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明 方孝孺《叶用宾赞》:“閲百年之变故,儼一代之仪刑。是盖齐乎 秦 伏生 之寿,而庶几 汉 管寧 之清者乎!”
- 5.
倒赃释义:索回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焚书·唐贵梅传》引 明 杨慎《孝烈妇唐贵梅传》:“姑曰:‘妇在,吾犹有望;妇死,商人必倒贜。吾是以哭,非哭恶奴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店主人道:‘云南 来是寻人的,不是倒贜的么?’”
- 6.
儒硎释义:秦始皇 既焚书,恐天下不服,乃密令冬月种瓜于 骊山 陵谷温暖处;瓜结实,诏博士诸生往视,因填土杀之。 事见《史记·儒林列传》张守节 正义引 汉 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后因以“儒硎”谓读书人遭受的浩劫。
- 7.
儛书释义: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 负书而行,见 徐冯 於固涂,冯 曰:‘……书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於是 王寿 因焚其书而儛之。”清 钱谦益《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诗:“儛书不顾经若典,破体岂论隶与蝌。”
- 8.
全经释义:⒈指 秦始皇 焚书之前未经散乱的儒家经书。《汉书·楚元王刘歆传》:“时 汉 兴已七八十年,离於全经,固已远矣。”⒉指儒家所有的经典。《北史·刘芳传》:“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説。”
- 9.
吉光片羽释义:也说吉光片裘。吉光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 吉光片羽就是吉光身上的一片毛。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明李贽《李氏焚书序》:“断管(毛笔)残沈(墨汁),等于吉光片羽。”
- 10.
坑儒释义:⒈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 咸阳 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史称“坑儒”。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汉 王充《论衡·死伪》:“秦始皇 用 李斯 之议,燔烧《诗》、《书》,后又坑儒。”《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始皇 无道……坑儒焚书,使天下人民不安。”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无罪而杀,是坑儒根苗。”⒉阬儒: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 咸阳 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馀人,史称“阬儒”。《汉书·儒林传序》“燔《诗》《书》,杀术士”唐 颜师古 注:“今 新丰县 温汤 之处号 愍儒乡,温汤 西
- 11.
坑焚释义: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
- 12.
壁中书释义:亦称“壁书”。 亦称“壁经”。汉 代发现于 孔子 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 战国 时的写本,至 秦始皇 焚书坑儒时,孔子 八世孙 孔鲋(或谓 鲋 弟 腾)藏入壁中的。
- 13.
昏耄释义:⒈亦作“昏髦”。衰老;老迈。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传》:“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 蛮,斯亦大夫之力。今大夫昏耄而不自安,生变起诈,怨恶而出。”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杜亚 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我家老子昏髦,倘有不悉,郎肯为 长亭 一念老身,为幸多矣。”⒉昏愦;糊涂。《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祖 今年老昏耄已甚,财穀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宋 欧阳修《问进士策》之一:“自 秦 之焚书,‘六经’尽矣。至 汉 而出者,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
- 14.
浄院释义:寺院。唐 姚合《寄灵一律师》诗:“焚书钞律千餘纸,浄院焚香独受持。”明 唐顺之《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二:“浄院早凉生,佳宾四座倾。”
- 15.
灭学释义:消灭学术。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
- 16.
焚书释义:也叫《李氏焚书 》。明末李贽著。作者蔑视孔孟,估计此书会遭到统治者“焚而弃之”,故名。共六卷。包括书答、杂述、史评及诗等。另有《续焚书》五卷,系门人汪本钶辑集。
- 17.
焚书坑儒释义: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另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查出犯禁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历 史上把这两件事叫做焚书坑儒。
- 18.
焚典坑儒释义: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 19.
焚坑释义:见“焚书坑儒”。
- 20.
焚阬释义:阬,焚阬,即焚坑,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喻残毁文明。
焚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厄释义: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 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 末年,长安 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 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 师入 郢,梁 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宋 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隋 牛弘 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 2.
今文尚书释义: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 秦 焚书亡失。
- 3.
今文经释义:汉代学者传述的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与当时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写成的儒家经典相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失殆尽。汉朝建立以后,着手整理古籍,征集民间藏书,又访求老儒,口授儒家经书,一一笔录。因用当时文字书写,故名。
- 4.
伏生释义:汉 时 济南 人,名 胜,或云字 子贱。 原 秦 博士,治《尚书》。始皇 焚书,伏生 以书藏壁中。汉 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 齐 鲁 间。文帝 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 伏生 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 晁错 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 清 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明 方孝孺《叶用宾赞》:“閲百年之变故,儼一代之仪刑。是盖齐乎 秦 伏生 之寿,而庶几 汉 管寧 之清者乎!”
- 5.
倒赃释义:索回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焚书·唐贵梅传》引 明 杨慎《孝烈妇唐贵梅传》:“姑曰:‘妇在,吾犹有望;妇死,商人必倒贜。吾是以哭,非哭恶奴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店主人道:‘云南 来是寻人的,不是倒贜的么?’”
- 6.
儒硎释义:秦始皇 既焚书,恐天下不服,乃密令冬月种瓜于 骊山 陵谷温暖处;瓜结实,诏博士诸生往视,因填土杀之。 事见《史记·儒林列传》张守节 正义引 汉 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后因以“儒硎”谓读书人遭受的浩劫。
- 7.
儛书释义: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 负书而行,见 徐冯 於固涂,冯 曰:‘……书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於是 王寿 因焚其书而儛之。”清 钱谦益《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诗:“儛书不顾经若典,破体岂论隶与蝌。”
- 8.
全经释义:⒈指 秦始皇 焚书之前未经散乱的儒家经书。《汉书·楚元王刘歆传》:“时 汉 兴已七八十年,离於全经,固已远矣。”⒉指儒家所有的经典。《北史·刘芳传》:“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説。”
- 9.
吉光片羽释义:也说吉光片裘。吉光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 吉光片羽就是吉光身上的一片毛。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明李贽《李氏焚书序》:“断管(毛笔)残沈(墨汁),等于吉光片羽。”
- 10.
坑儒释义:⒈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 咸阳 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史称“坑儒”。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汉 王充《论衡·死伪》:“秦始皇 用 李斯 之议,燔烧《诗》、《书》,后又坑儒。”《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始皇 无道……坑儒焚书,使天下人民不安。”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无罪而杀,是坑儒根苗。”⒉阬儒: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 咸阳 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馀人,史称“阬儒”。《汉书·儒林传序》“燔《诗》《书》,杀术士”唐 颜师古 注:“今 新丰县 温汤 之处号 愍儒乡,温汤 西
- 11.
坑焚释义: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
- 12.
壁中书释义:亦称“壁书”。 亦称“壁经”。汉 代发现于 孔子 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 战国 时的写本,至 秦始皇 焚书坑儒时,孔子 八世孙 孔鲋(或谓 鲋 弟 腾)藏入壁中的。
- 13.
昏耄释义:⒈亦作“昏髦”。衰老;老迈。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传》:“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 蛮,斯亦大夫之力。今大夫昏耄而不自安,生变起诈,怨恶而出。”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杜亚 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我家老子昏髦,倘有不悉,郎肯为 长亭 一念老身,为幸多矣。”⒉昏愦;糊涂。《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祖 今年老昏耄已甚,财穀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宋 欧阳修《问进士策》之一:“自 秦 之焚书,‘六经’尽矣。至 汉 而出者,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
- 14.
浄院释义:寺院。唐 姚合《寄灵一律师》诗:“焚书钞律千餘纸,浄院焚香独受持。”明 唐顺之《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二:“浄院早凉生,佳宾四座倾。”
- 15.
灭学释义:消灭学术。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
- 16.
焚书释义:也叫《李氏焚书 》。明末李贽著。作者蔑视孔孟,估计此书会遭到统治者“焚而弃之”,故名。共六卷。包括书答、杂述、史评及诗等。另有《续焚书》五卷,系门人汪本钶辑集。
- 17.
焚书坑儒释义: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另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查出犯禁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历 史上把这两件事叫做焚书坑儒。
- 18.
焚典坑儒释义: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 19.
焚坑释义:见“焚书坑儒”。
- 20.
焚阬释义:阬,焚阬,即焚坑,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喻残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