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官 [wài guān]
1. 古指外朝卿大夫。
2. 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 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5. 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外官 引证解释
⒈ 古指外朝卿大夫。
引《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韦昭 注:“九品,九卿。 《周礼》:‘内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⒉ 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引《周礼·春官·世妇》:“凡内事有达於外官者,世妇掌之。”
《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懣。”
颜师古 注:“外官谓非侍卫之臣也。”
⒊ 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引《隋书·百官志下》:“诸省及左右卫、武侯、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餘为外官。”
宋 梅尧臣 《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翰林职清文字稀,不比外官烦应接。”
《平山冷燕》第四回:“他们外官输了,尚犹自可,我一个翰林院,若做不过他,明日如何典试?”
⒋ 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引《后汉书·孝章帝纪》:“尧 试臣以职,不直以言语笔札。今外官多旷,并可以补任。”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 太和 二十有二年﹞夏四月甲寅,从征武直之官进位三阶,文官二级,外官一阶。”
唐 张籍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知者谓去此近职改为外官,非美也。其不知者谓有何奇功加此厚禄,非宜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们外官看得一班京官都是穷鬼,老实説,八千银子谁看在眼里!”
国语词典
外官 [wài guān]
⒈ 外省的官吏。相对于京官而言。
引《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今外官多旷,并可以补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们外官看得一班京官都是穷鬼,老实说,八千银子谁看在眼里?」
⒉ 古代称九卿为「外官」。
引《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三国吴·韦昭·注:「九品,九卿。」
⒊ 捍卫边境的官。
引《汉书·卷六四下·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
外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等释义:⒈一级台阶。《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⒉一个等级。《国语·鲁语上》:“自是 晋 聘於 鲁,加於诸侯一等。”唐 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凡涂车芻灵,设熬置铭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职官一》:“正九品,从九品,从品同外官各降一等。”巴金《真话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五十四年过去了,可是今天还有人告诉我:人是应该分为等级的,那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我大概属于挨批的一等吧。”⒊一样;相同。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崇 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
- 2.
三令节释义:唐 德宗 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旧唐书·德宗纪下》:“﹝ 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汉 崇上巳,晋 纪重阳……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德宗》:“贞元 四年九月,赐宴 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
- 3.
三无坐处释义:唐 景龙 以后,政出多门,设官冗滥,多者踰旧时十倍,宰相,御史,员外官,多至官厅无可坐之处,时人称为“三无坐处”,极言设官之冗滥。
- 4.
并列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史记·三王世家》:“盖闻 周 封八百,姬姓 并列,或子、男、附庸。”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宋 梅尧臣《凌霄花赋》:“当是时将恐摧为朽荄,不復萌蘖,岂得与百卉并列也耶?”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按察司》:“故《大明令》按察司、都察院并列,不视之为外官也。”
- 5.
九御释义:⒈即九嫔。 《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详“九嬪”。⒉即女御。宫中女官,掌女工及侍御之事。共八十一人,分九组轮流侍御,故称。《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九嬪,以妇职之法教九御。”郑玄 注:“九御,女御也。九九而御於王,因以号焉。”贾公彦 疏:“女御八十一人,九人为一属。属犹聚也。九人同时御,又同为丝枲之事。”孙诒让 正义:“九九而御於王,即《九嬪》注所谓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是也。”宋 苏轼《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太后年节词语》:“仪型九御,恭俭闻于遐邇。”
- 6.
予告释义:⒈汉 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休假。《汉书·冯野王传》:“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史记·高祖本纪》“高祖 为亭长,常告归之田”裴骃 集解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汉 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⒉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宋 杨万里《二月二十四日雨中泛舟赋诗》:“君王予告作寒食,来看 孤山 海棠色。”《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 攀龙 ﹞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
- 7.
京债释义:新任命的外官赴任前在京借的高利贷,用于置办行装等。
- 8.
代还释义:⒈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新唐书·朱敬则传》:“侍御史 冉祖雍 诬奏与 王同晈 善,贬 涪州 刺史。既明其非罪,改 庐州。代还,无 淮南 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宋史·真宗纪二》:“丁巳,詔:诸路转运使代还日,在任兴除利害,升黜能否,凡所经画事悉条上以闻。”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 张咏 ﹞ 咸平 二年以工部侍郎知 杭州 ……四年,州民诣闕献《土星图》一,银百两,乞留知州。詔仍还其银,而奬諭 咏,竟以代还。”⒉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
- 9.
佩龟释义:佩带龟袋。 唐 初五品以上官员佩鱼袋。武后 时,改内外官所佩鱼袋为龟袋。《旧唐书·崔义玄传》:“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徵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明 陈继儒《枕谭》:“武后 天授 元年改佩龟,以玄武为龟也。”参见“佩鱼”。
- 10.
俸满释义:旧时官吏任职满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明 沉德符《野获编·嗤鄙·非类效仕宦》:“近因主上久不考选科道,其俸满应行取同咨到部守候者,充满輦下。”《清会典·吏部七·文选清吏司四》:“京官以歷俸二年为俸满,外官以歷俸三年为俸满,未俸满者不入俸深班推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莆田 林教諭 霈,以 臺湾 俸满北上。”《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吏部钦此钦遵,没等那 通州 知州俸满,推陞了 临洮府 同知,将 晁知县 推了 通州 知州。”
- 11.
借紫释义: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宋 王溥《唐会要·内外官章服》“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注:“天授 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将军 建昌王 攸寧,赐紫金带。九月二十六日,除纳言,依旧著紫带金龟。借紫自此始也。”《宋史·舆服志五》:“太宗 太平兴国 二年,詔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緋、緑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緑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緋。”《宋史·舆服志五》:“或为通判者,许借緋;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
- 12.
公廨田释义:隋 唐 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 隋文帝 开皇 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 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 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13.
公试释义:官方主持的考试。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宋 赵昇《朝野类要·公试》:“每岁春二三月之交公试。两日三场,谓第二日,论策各一道,并差外官於贡院主文,以学官干预考校。”元 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陈丞相 文龙,咸淳 初,为太学生。是年学中引放公试之旦,适奔驰弗及。”
- 14.
内官释义:⒈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杜预 注:“内官,近官。”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⒉宫中的女官属。《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⒊宦官,太监。《史记·李斯列传》:“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唐 李德裕《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清 尤侗《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
- 15.
内迁释义:⒈谓自外官调任京职。⒉迁入内地。⒊特指为调整工业布局,把沿海的一些工厂迁往内地。如:他们厂要内迁了。
- 16.
内重外轻释义:旧指京官势重,外官势轻。 《宋史·高宗纪五》:“乙亥,以内重外轻,命省臺、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 17.
冰敬释义:清 代外官在夏季贿赂京官的银钱叫冰敬。 《黑籍冤魂》第七回:“列位,这做官是极容易的,办公有幕友,赚钱有吏役……但应酬要圆到,上司要路,冰敬炭敬,要送得多,这就没事。”《中国现在记》第二回:“愚兄又一直供职京师,没有放过一天外任,单靠着几两银子的冰敬、炭敬、门生贄见,一年到头开销还不够,那裡能够多餘钱呢?”
- 18.
勿齿释义:⒈不愿意提及。表示鄙视。《庄子·列御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勿齿。”柳亚子《胡寄尘诗序》:“一二鉅子,尚倡为 苏 黄 之派;又降则力摹 临川;又降则非 后山、简斋,众咸勿齿。”⒉不录用。《旧唐书·玄宗纪上》:“三月戊申,詔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以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涪州 刺史 周利贞 等十三人,皆 天后 时酷吏,比 周兴 等情状差轻,宜放归草泽,终身勿齿。”
- 19.
升转释义:⒈旧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亦偏指提升。官阶自下而上叫升,同级平调叫转。《宋史·兵志十》:“积习既久,往往超躐升转,后名反居前列,高下不伦,甚失公平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我在 上海 看了报,他这侍郎是才升转的。”⒉旧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宋 赵昇《朝野类要·故事》:“射于玉津御园,胜则有金带陞转官资之赏。”明 王琼《双溪杂记》:“外官必九年考满,论繁简陞转,此定制也。”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恩遇》:“曹元埴、彭元瑞、沉初、董誥 学问俱优,因内廷有交办事件,不令考试,未得与诸臣一体陞转,着加恩
- 20.
地子释义:⒈唐 代抵充百官职田的粟米。《新唐书·食货志五》:“﹝ 贞观 ﹞十一年,以职田侵渔百姓,詔给逃还贫户,视职田多少,每亩给粟二升,谓之‘地子’。”宋 王溥《唐会典·内外官职田》:“其内外官所给职田地子,从今年(开元 十年)九月以后,并宜停给。”⒉底子,花纹或文字的衬托面。《醒世姻缘传》第六五回:“这东西那得来?昨日 张大哥 定做了两套,是天蓝縐纱地子。”《红楼梦》第五二回:“然后用针缝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綫之法,先界出地子来,后依本纹来回织补。”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漫画而又漫画》:“格罗斯 的黑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