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赦 [ēn shè]
1. 指帝王登极等大庆时,下诏赦免罪犯。
恩赦 引证解释
⒈ 指帝王登极等大庆时,下诏赦免罪犯。
引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诗:“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清史稿·刑法志三》:“赦典有恩赦、恩旨之别。歷朝登极、升祔、册迁皇后、皇上五旬以上万寿、皇太后六旬以上万寿及武功克捷之类,例有恩赦……恩赦死罪以上俱免,恩旨则死罪已下递减。”
国语词典
恩赦 [ēn shè]
⒈ 由帝王特恩赦免罪犯。
引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等三学士〉诗:「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恩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密衔释义:暗自怀恨。《梁书·沉浚传》:“浚 正色责 景 曰:‘明公亲是人臣,举兵向闕,圣主申恩赦过,已共结盟,口血未乾,而有翻背。沉浚 六十之年,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刀乎!’不顾而出。景 曰:‘是真司直也。’然密衔之。”
- 2.
恩旨释义:⒈犹恩典。唐 沉既济《枕中记》:“数年,帝知冤,復追为中书令,封 燕国公,恩旨殊异。”⒉清 代赦典的一种。《清史稿·刑法志三》:“赦典有恩赦、恩旨之别。”《清史稿·刑法志三》:“恩赦死罪以下俱免,恩旨则死罪以下递减。”
- 3.
恩科释义:⒈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⒉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
- 4.
恶逆释义:⒈奸恶逆乱。《汉书·师丹传》:“丹 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隋书·李密传》:“不追 诸葛瞻 之忠诚,乃为 霍禹 之恶逆。”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是时 瑾(刘瑾)之恶逆方炽,不闻 野亭 有所论列。”⒉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人。《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延臣 言 彦珣 杀母,杀母恶逆不可赦。”胡三省 注:“律有十恶,杀父母者恶逆,恩赦之所不原。”宋 苏轼《缴进张诚一词头状》:“使诚有
- 5.
援免释义:引用律例以减免其罪。 《六部处分则例·刑部·审断下》:“直省 审拟题结之犯,适遇恩赦之年,该督抚将应赦之犯不为援免者,係斩绞人犯降一级调用,係军流以下人犯罚俸一年。”《天雨花》第十六回:“仪贞 一夜不眠,泪流满枕,挨到五更时候,即起身写一书寄与 秀贞,备将始末根由説明,及啟奏当今,天言不准援免等语,候天明了,密密封固,付 左安 逕送监中。”
- 6.
赦恩释义: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
- 7.
霈宥释义:霈宥,汉语词语,意思是对罪犯施恩赦免
- 8.
霈恩释义:指对罪犯的恩赦。
- 9.
霈泽释义:⒈雨水。 唐 杜甫《大雨》诗:“风雷颯万里,霈泽施蓬蒿。”宋 苏轼《祭常山神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清 孙枝蔚《插秧》诗:“皇天悯老农,霈泽满前溪。”⒉喻恩泽。唐 李嘉祐《江湖秋思》诗:“共望 汉 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宋 范仲淹《邓州谢上表》:“迺宣霈泽,以安黎元。”明 方孝孺《郊祀颂》:“霈泽是施,大賚是庸。”⒊特指对罪犯的恩赦。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所犯虽经霈泽,庄田须有所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方合正典刑,而遽逢霈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