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讨 [zhū tǎo]
1. 征伐;讨伐。
诛讨 引证解释
⒈ 征伐;讨伐。
引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匈奴 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唐 李德裕 《请先降使至党项屯集处状》:“若不送罪人,犹敢啸聚,必当大兵诛讨,他日不得有词。”
刘立凯 《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目录》:“前日商学报各界开会,发表对内对外宣言,皆以诛讨卖国贼为人民一致之主张。”
国语词典
诛讨 [zhū tǎo]
⒈ 征伐、讨伐。
引《三国志·卷四〇·蜀书·杨仪传》:「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
近讨伐
诛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同规释义:⒈谓取法相同。 《文选·张衡<东京赋>》:“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 殷 盘;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薛综 注:“规,法也。”⒉谓统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知圣主允明,显授足下专征之任,凡诸逆节,多所诛讨,想力竞者一心,顺从者同规矣。”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逮乎中阳受命,天下同规。”⒊谓并驾,匹敌。规,通“轨”。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北齐书·陈元康传》:“扫平逋寇,廓清 荆楚,申 甫 之在隆 周,子房 之处盛 汉,旷世同规,殊年共美。
- 2.
啓发释义:⒈谓开导其心,使之领悟。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启发 和帝,诛讨 竇氏。”《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麟 屡进策画,启发 垂 意,垂 更奇之,宠待与诸子均矣。”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老李 的话,给了我启发。”⒉阐明;发挥。汉 班固《西都赋》:“启发篇章,校理秘文。”《晋书·隐逸传·索袭》:“游思於阴阳之术,著天文地理十餘篇,多所启发。”⒊谓掀开覆盖物,使暴露在外。宋 王禹偁《金吾》:“享年六十九,固不为夭折,考终北牖
- 3.
畿服释义:⒈指天下。《后汉书·董卓传论》:“董卓 初以虓闞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李贤 注:“畿,谓王畿也。服,九服也。”⒉指京师附近地区。《晋书·江统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 华 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畿服,谓邦畿千里之内。”《宋书·索虏传》:“顷诛讨 蛮 髦,事止畿服。”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 邕州 蔡大夫 京 ﹞后以进士举上第,寻又学究登科,而作尉畿服。”
- 4.
白麻纸释义:用苘麻制造的纸。唐 制,由翰林学士起草的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及拜免将相等诏书都用白麻纸。因以指重要的诏书。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学士制不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而已。”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翰林学士》:“凡詔书皆用黄麻纸,概由中书省颁布,惟翰林学士所撰以上各种詔书则用白麻纸。”亦省称“白麻”。唐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白麻云色腻,墨詔电光粗。”《新唐书·百官志一》:“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宋 张孝祥《浣溪沙
- 5.
递谢释义:犹代谢。晋 束晳《补亡》诗之二:“四时递谢,八风代扇。”《隋书·裴矩传》:“復以春秋递谢,年代久远,兼并诛讨,互有兴亡。”参见“代谢”。
- 6.
闉阇释义:⒈古代城门外瓮城的重门。《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毛 传:“闉,曲城也。闍,城臺也。”马瑞辰 通释:“闍为臺门之制,上有臺则下必有门,有重门则必有曲城,二者相因。‘出其闉闍’谓出此曲城重门。”后泛指城门或城楼。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玄宗 亲御闉闍,临视诛讨。”明 张煌言《闽南行》诗:“迴首百雉蚤悬灯,照耀闉闍光为赤。”清 恽敬《祭张皋文文》:“送予闉闍,顿軛而语,谁知死别,成此终古。”⒉《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汉 郑玄 笺:“闍读当如彼都人士之都,谓国外曲城之中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