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口语 口语的意思
kǒu

口语

简体口语
繁体口語
拼音kǒu yǔ
注音ㄎㄡˇ ㄩ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yǔ yù,(1) 告诉。【组词】:不以语人。

基本含义

口头上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用于日常对话和非正式场合。

口语的意思

口语 [kǒu yǔ]

1. 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 spoken language; ]

2. 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

[ colloquial language; colloquialism; ]

口语 引证解释

⒈ 指言论或议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后汉书·隗嚣传》:“诛戮忠正,覆按口语。”
宋 司马光 《论公主宅内臣状》:“此二人嚮在主第,罪恶山积,当伏重诛。陛下宽赦,斥之外方,中外之人议论方息。今仅数月,復令召还,道路籍籍,口语可畏。”

⒉ 泛指言语、话。

《说郛》卷七五引 宋 叶梦得 《石林家训》:“溺妻妾之私,以口语相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谑语》:“口语之仇,垂戒万世。”
《玉娇梨》第十一回:“家人得了口语,就请 苏有德 换了头巾、蓝衫,竟进后厅来。”

⒊ 特指毁谤。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宋 梅尧臣 《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诗:“平常遭口语,攒集犹毒矢。”
宋 陆游 《容斋燕集诗序》:“至於罹口语,絓吏议,少年之喜谤前辈者,閧然成市,公犹容之。”

⒋ 指毁谤的话。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亦缘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竞生口语,广肆加诬。”
清 钱陆灿 《侍郎栎园周公墓志铭》:“而奸吏不能有所阴阳其间,遂怀毒蠚,互相波扇,以口语风闻。”

⒌ 指活口;口供。

《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事发觉, 党 乃縊杀内侍三人,以絶口语。”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 胡阿虎。”

⒍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上山採蘼芜’、‘四坐且莫喧’……等,皆閭巷口语,而用意之妙,絶出千古。”
秦牧 《散文领域--海阔天空》:“这里说的词汇,包括大量的口语和一些还有生命力的成语。”

⒎ 指口音。参见“口音”。

《天雨花》第五回:“仙姑差矣,难道小生口语听不出么?”
丁玲 《阿毛姑娘》三:“刚住下来,依然还是不安,仅仅从一种颇不熟习的口语中,都可以使她忽略去一切美处。”


国语词典

口语 [kǒu yǔ]

⒈ 专指谈话所用的语言。

唐·刘知几《史通·卷六·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文言

⒉ 议论。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⒊ 诽谤。

《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⒋ 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胡阿虎,便叫周四上前来问。」


口语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白话释义:⒈指不能实现或没有根据的话:空口说白话。⒉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白话文。白话小说。⒊闲谈;聊天:两个人蹲在那里白话。

口语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文言释义: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产生于先秦,一直通行到近代,具有词汇丰富、语句精练的特点。唐宋以后,与口语逐渐脱离,在书面语上逐渐形成与白话并存的状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逐渐被白话所取代。与“白话”相对。

口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照释义:口语词汇,“上相”的同义词。指某人在相片上的面貌比本人好看。
    • 2.
      不是玩的释义:口语。不是儿戏;不能轻视。
    • 3.
      丢脸释义:这是一个口语,也就是一句俗话吧,丢脸是失去尊严和身份的形象的意思,觉得自己的面子威风扫地了。
    • 4.
      两情两愿释义:[北方口语]两相情愿。
    • 5.
      中招释义:中招,汉语词语,意思是是中国中原地区对中学毕业考试即高中入学考试(也即中举)的一种口语称谓。
    • 6.
      中遘释义:同“中冓”。唐 刘禹锡《历阳事七十韵》:“口语成中遘,毛衣阻上征。”
    • 7.
      书面沟通释义:书面沟通是以文字为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主要包括文件、报告、信件、书面合同等(口头沟通是以口语为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主要包括面对面交谈、电话、开会、讲座、讨论等)书面沟通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沟通方式,沟通的时间一般不长,沟通成本也比较低。
    • 8.
      书面语释义:指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它以口头语言为基础,一般比口语更精确、更严密、更有逻辑性。它扩大了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流传,并对口语的发展和规范产生影响。与“口语”相对。
    • 9.
      乱了套释义:[北方口语]乱了次序,造成混乱。
    • 10.
      他妈妈释义:犹言他。妈妈,口语语尾。
    • 11.
      传神阿堵释义: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 12.
      俚语释义:只在某一地区内通行的比较土俗的口语词。如北京土话中的“颠儿”(跑或溜的意思),上海话中的“勿搭界”(沾不上边的意思)。
    • 13.
      八不挨释义:[北方口语]不着边际之意。
    • 14.
      关键期释义:岁被认为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
    • 15.
      十头释义:口语,指每月的十一日到十九日。意为十日出头。
    • 16.
      占手释义:地方方言,口语。 占手,着手、动手;着手干某件事情。
    • 17.
      双唇鼻音释义: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
    • 18.
      叠字释义:亦作“迭字”。单字的重迭。为构词方式之一。亦为修辞方式之一。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鬱鬱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郭绍虞 校释:“案此亦古人修辞惯例……实则古人为诗,根据口语,口语中有迭字,则连用之,益见其轻鬆流利,此所以复而不厌。”杜甫《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仇兆鳌 注引 清 申涵光 曰:“杜 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鷺娟娟浄’、‘江市戎戎暗’、‘
    • 19.
      口头话释义:⒈犹口语。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曲·拜月亭》:“予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跡,可与古诗‘孔雀东南飞’、‘唧唧復唧唧’并驱。”参见“口语”。⒉指常挂在嘴边的话。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他们的口头话是说他的祖宗有团结力,有武力。”⒊指俗话。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这地方流传有一句口头话:‘招了女婿当长工。’”
    • 20.
      司译释义:早期希伯来会堂中的神职人员,把希伯来经典译成当地口语。

口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照释义:口语词汇,“上相”的同义词。指某人在相片上的面貌比本人好看。
    • 2.
      不是玩的释义:口语。不是儿戏;不能轻视。
    • 3.
      丢脸释义:这是一个口语,也就是一句俗话吧,丢脸是失去尊严和身份的形象的意思,觉得自己的面子威风扫地了。
    • 4.
      两情两愿释义:[北方口语]两相情愿。
    • 5.
      中招释义:中招,汉语词语,意思是是中国中原地区对中学毕业考试即高中入学考试(也即中举)的一种口语称谓。
    • 6.
      中遘释义:同“中冓”。唐 刘禹锡《历阳事七十韵》:“口语成中遘,毛衣阻上征。”
    • 7.
      书面沟通释义:书面沟通是以文字为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主要包括文件、报告、信件、书面合同等(口头沟通是以口语为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主要包括面对面交谈、电话、开会、讲座、讨论等)书面沟通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沟通方式,沟通的时间一般不长,沟通成本也比较低。
    • 8.
      书面语释义:指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它以口头语言为基础,一般比口语更精确、更严密、更有逻辑性。它扩大了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流传,并对口语的发展和规范产生影响。与“口语”相对。
    • 9.
      乱了套释义:[北方口语]乱了次序,造成混乱。
    • 10.
      他妈妈释义:犹言他。妈妈,口语语尾。
    • 11.
      传神阿堵释义: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 12.
      俚语释义:只在某一地区内通行的比较土俗的口语词。如北京土话中的“颠儿”(跑或溜的意思),上海话中的“勿搭界”(沾不上边的意思)。
    • 13.
      八不挨释义:[北方口语]不着边际之意。
    • 14.
      关键期释义:岁被认为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
    • 15.
      十头释义:口语,指每月的十一日到十九日。意为十日出头。
    • 16.
      占手释义:地方方言,口语。 占手,着手、动手;着手干某件事情。
    • 17.
      双唇鼻音释义: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
    • 18.
      叠字释义:亦作“迭字”。单字的重迭。为构词方式之一。亦为修辞方式之一。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鬱鬱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郭绍虞 校释:“案此亦古人修辞惯例……实则古人为诗,根据口语,口语中有迭字,则连用之,益见其轻鬆流利,此所以复而不厌。”杜甫《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仇兆鳌 注引 清 申涵光 曰:“杜 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鷺娟娟浄’、‘江市戎戎暗’、‘
    • 19.
      口头话释义:⒈犹口语。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曲·拜月亭》:“予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跡,可与古诗‘孔雀东南飞’、‘唧唧復唧唧’并驱。”参见“口语”。⒉指常挂在嘴边的话。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他们的口头话是说他的祖宗有团结力,有武力。”⒊指俗话。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这地方流传有一句口头话:‘招了女婿当长工。’”
    • 20.
      司译释义:早期希伯来会堂中的神职人员,把希伯来经典译成当地口语。

口语造句

1.决心已定,则必须坚持,那么学好口语指日可待!

2.要想解决的话,你首先要对口语和书面正式语有一定的区分,不要将他们混为一谈。

3.口语中放在后面读比较自然,因为在前面引用的部分讲完后略微停顿会显得交代得很清楚。

4.他的英语口语非常流利。

5.成都流行“瓜娃子”的口语

6.口语中,这些都可以算作句子。口语不像书面语那样正规,所以经常会有所省略。

7.免费和老外对话练口语

8.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意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9.更偏向于直白的口语化语言,给人一种平常闲聊时的亲切与自然。

10.尽现口语王者风范。

11.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熟能生巧嘛。

12.决心已定,则必须坚持,那么学好口语指日可待!

口语(kouy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口语是什么意思 口语读音 怎么读 口语,拼音是kǒu yǔ,口语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口语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