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暇给 [rì bù xiá jǐ]
1. 形容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
例虽日不暇给,规摹宏远矣。——《汉书·高帝纪下》
英[be fully occupied everyday;]
日不暇给 引证解释
⒈ 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
引语本《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 梁父 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汉书·礼乐志》:“汉 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
颜师古 注:“给,足也。言事务殷多,日日修造,尚不能足,故无暇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
《老残游记》第三回:“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国语词典
日不暇给 [rì bù xiá jǐ]
⒈ 语本指事情繁重而时间不够用。
引《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青田命世大贤,敷布兵、农、礼、乐,日不暇给,何得有闲工夫做到这一件事?」
《老残游记·第三回》:「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反无所事事
日不暇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伎作释义:指手艺人。 《魏书·任城王传》:“六曰逃亡代输,去来年久者,若非伎作,任听即住。”《北史·韩麒麟传》:“仰惟 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
- 2.
初定释义:⒈谓国家方始平定。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孼,以镇抚四海,用承衞天子也。”汉 班固《两都赋序》:“大 汉 初定,日不暇给。”⒉佛教谓入定之初。唐 戴叔伦《留宿罗源西峰寺示辉上人》诗:“山寂僧初定,廊深火自明。”唐 李中《宿钟山知觉院》诗:“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
- 3.
困餧释义:同“困馁”。《后汉书·刘盆子传》:“帝令县厨赐食,众积困餧,十餘万人皆得饱飫。”《宋书·袁湛传》:“荣利荡其正性,赋敛罄其所资,良畴无侧趾之耦,比屋有困餧之患,中间多故,日不暇给。”《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元年》:“虏久羈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餧甚。”
- 4.
外野释义:⒈犹野外。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鸜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三国 魏 阮籍《咏怀》诗之一:“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梁书·徐勉传》:“汉 氏鬱兴,日不暇给,犹命 叔孙 於外野,方知帝王之为贵。”⒉犹外地,外乡。汉 焦赣《易林·丰之颐》:“慈母望子,遥思不已。久客外野,我心悲苦。”
- 5.
学政释义:⒈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清 刘大櫆《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⒉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
- 6.
学粮释义:⒈指求学的费用。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气义》:“郭代公 年十六,入太学,与 薛稷、赵彦昭 为友。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⒉指办学的经费。宋 苏轼《乞赐州学书板状》:“朝廷尊用儒术,更定贡举条法,渐復祖宗之旧,人人慕义,学者日众,若学粮不继,使至者无归,稍稍引去,甚非朝廷乐育之意。”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
- 7.
宁民释义:安民,使人民安定。语出《周礼·天官·小宰》:“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寧万民,以怀宾客。”《淮南子·泰族训》:“故为治之本,务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宋书·武帝纪中》:“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暇给,是以寧民绥治,犹有未遑。”
- 8.
废滞释义:⒈废置不用;废弃。亦指被废弃的人或被搁置的事。《左传·成公十八年》:“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鰥寡,振废滞,匡乏困。”《宋书·礼志四》:“良由国家多难,日不暇给,草建废滞,事有未遑。”唐 元稹《后湖》诗:“百年废滞所,一旦奥浩区。”⒉偃伏。《淮南子·兵略训》:“故鼓鸣旗麾,当者莫不废滞崩阤,天下孰敢厉威抗节而当其前者?”⒊停滞。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王田私属又加一个新货币,使大混乱上再一个大混乱,迫得农商失业,交易废滞。”
- 9.
日不暇给释义:《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 指事情很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不暇(xiá):没有时间。给(jǐ):够。
- 10.
骄怠释义:傲慢懈怠。《战国策·秦策三》:“多功而不矜,富贵不骄怠。”《隋书·炀帝纪下》:“於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治,奏请罕决。”明 张居正《答两广督抚》:“僕闻此人,老将知兵,第数年以来,志颇骄怠,意其功名已极,亦欲善刀而藏之。”
日不暇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伎作释义:指手艺人。 《魏书·任城王传》:“六曰逃亡代输,去来年久者,若非伎作,任听即住。”《北史·韩麒麟传》:“仰惟 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
- 2.
初定释义:⒈谓国家方始平定。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孼,以镇抚四海,用承衞天子也。”汉 班固《两都赋序》:“大 汉 初定,日不暇给。”⒉佛教谓入定之初。唐 戴叔伦《留宿罗源西峰寺示辉上人》诗:“山寂僧初定,廊深火自明。”唐 李中《宿钟山知觉院》诗:“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
- 3.
困餧释义:同“困馁”。《后汉书·刘盆子传》:“帝令县厨赐食,众积困餧,十餘万人皆得饱飫。”《宋书·袁湛传》:“荣利荡其正性,赋敛罄其所资,良畴无侧趾之耦,比屋有困餧之患,中间多故,日不暇给。”《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元年》:“虏久羈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餧甚。”
- 4.
外野释义:⒈犹野外。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鸜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三国 魏 阮籍《咏怀》诗之一:“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梁书·徐勉传》:“汉 氏鬱兴,日不暇给,犹命 叔孙 於外野,方知帝王之为贵。”⒉犹外地,外乡。汉 焦赣《易林·丰之颐》:“慈母望子,遥思不已。久客外野,我心悲苦。”
- 5.
学政释义:⒈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清 刘大櫆《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⒉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
- 6.
学粮释义:⒈指求学的费用。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气义》:“郭代公 年十六,入太学,与 薛稷、赵彦昭 为友。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⒉指办学的经费。宋 苏轼《乞赐州学书板状》:“朝廷尊用儒术,更定贡举条法,渐復祖宗之旧,人人慕义,学者日众,若学粮不继,使至者无归,稍稍引去,甚非朝廷乐育之意。”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
- 7.
宁民释义:安民,使人民安定。语出《周礼·天官·小宰》:“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寧万民,以怀宾客。”《淮南子·泰族训》:“故为治之本,务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宋书·武帝纪中》:“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暇给,是以寧民绥治,犹有未遑。”
- 8.
废滞释义:⒈废置不用;废弃。亦指被废弃的人或被搁置的事。《左传·成公十八年》:“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鰥寡,振废滞,匡乏困。”《宋书·礼志四》:“良由国家多难,日不暇给,草建废滞,事有未遑。”唐 元稹《后湖》诗:“百年废滞所,一旦奥浩区。”⒉偃伏。《淮南子·兵略训》:“故鼓鸣旗麾,当者莫不废滞崩阤,天下孰敢厉威抗节而当其前者?”⒊停滞。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王田私属又加一个新货币,使大混乱上再一个大混乱,迫得农商失业,交易废滞。”
- 9.
日不暇给释义:《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 指事情很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不暇(xiá):没有时间。给(jǐ):够。
- 10.
骄怠释义:傲慢懈怠。《战国策·秦策三》:“多功而不矜,富贵不骄怠。”《隋书·炀帝纪下》:“於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治,奏请罕决。”明 张居正《答两广督抚》:“僕闻此人,老将知兵,第数年以来,志颇骄怠,意其功名已极,亦欲善刀而藏之。”